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道與隱:莊 子




【生死義理 4548

在興辦都江堰國學院時,曾聽說有十幾歲的小娃兒能記誦三十萬言古文,不禁大感吃驚。想我年輕時背《四書》,見《論語》的格言式章節尚能應付,至《孟子》長篇對話論辯便覺苦不堪言;如今有人能將莊子怪誕寓言字字深植腦海中,可謂後生可畏。猶記大學讀老莊哲學,總覺得二人寫作風格大異其趣,思想上卻歸於一家,頗覺新鮮。後來走進生死學及生命教育,發現人人都推崇莊子卻不論老子,果然二者仍有出入。傅偉勳指出,老子除以「各歸其根」比喻死亡外,未見多所發揮,而是對焦於政治社會之「道」;相反地,莊子則不言群性,而專注於個人精神解脫,遂成「中國生死學的開創者」。莊子好講故事,篇篇發人深省;尤其是他對死生之事的豁達,更令我覺得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不過更有意思的是,後來有人拿他來說故事。

明代馮夢龍寫了一篇「莊周戲妻」的故事,後來改編成京劇「大劈棺」,為哲學家的婚姻生活添增一份傳奇。話說莊子路見有新寡婦人搧墳,以求土乾而盡快改嫁,告知老妻田氏而為其所不齒,便決定一試己妻之貞節。他先詐死再請學生來家守靈,藉機勾引田氏,謂有病需以人腦醫治,田氏遂欲劈棺取莊周腦髓為之治病,莊子立即現身,田氏乃羞愧自盡。此戲後來引起女性主義者的批判,但純屬虛構。然孔子休妻及蘇格拉底畏懼河東獅吼倒是真有其事。蘇婦兇悍,令他不敢回家而在外流連,竟成街頭智者受人崇拜,卻也引來殺身之禍。孔子在家正襟危坐,連吃肉都須切得方正否則不動筷,如此挑剔不管那個太太都吃不消,在未休妻前恐怕早已為妻所休。當然這一切都是花絮,卻可為哲學家的不朽思想,呈現出生命景深。

莊子真正為人傳頌的,實為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另一位大哲學家惠施來弔喪,見狀不解乃責之,莊子便提出他那有名的氣聚氣散「齊物」之說,謂人生在世實為天地之氣的凝聚,死時吐出最後一口氣又回歸天地,如此一切自然而然,實無需悲傷。這種過人的豁達,在另外一篇故事中更見發揮。某日莊子對學生謂自己死後便就地掩埋,不必厚葬;學生不捨老師遺體恐遭野獸啃食,莊子表示即使厚葬亦有腐敗之日,屆時仍為蟲蟻所噬,何以厚此薄彼。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與佛家的「臭皮囊」之說,以及藉「白骨觀」證道相輝映,更為今日提倡環保自然葬奠定了思想基礎。人死如燈滅,復歸返自然,看似唯物其實更唯心。也難怪後來馮友蘭用階級鬥爭觀點重寫中國哲學史時,要把莊周打進唯心主義陣營裏去而加以批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