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士與儒:文史哲分合




【生死義理 3748

1973年我考取輔仁大學哲學系,去文學院報到時發現荷花池畔的大樓共有三層,是按照中文、歷史、哲學三系步步高昇;後來從大一念到大四,又在三樓教室由右至左次第轉換。總結我的大學教育,可謂循序漸進、更上層樓,但是否止於至善卻無定論。當初三系位置的樓層分配或係偶然,但傳統學問講究文史哲不分家,卻意外印證於我的大學生活在文院樓層之間遊走奇妙境況。現代高等教育是西方產物,源自中世紀由天主教會所興辦的大學,最初僅下設神學、法學、醫學、哲學四大學院;前三者屬專業訓練,後者歸學術研究,因此如今所有的學術博士皆稱「哲學博士」。事實上中世紀時,西方哲學一如古希臘亞理斯多德傳統,幾乎無所不包;直到十七世紀發生科學革命,現今諸多科學學科方才一一脫穎而出。

中國廢除科舉走向西式教育是1905年的事情,距今只有一百多年,最具體的表徵是棄「四部」迎「七學」。「四部」指「經、史、子、集」四種傳統學問,其中經學代表儒家經典,後三者各為史學、哲學及文學;而現代「七學」則指「文、法、商、理、工、醫、農」,依此組成綜合大學各學院。由此可見,上世紀初高等教育的內容轉變之大,可謂前所未有;從古典人文教育一下子跳進聲光電化,由成聖成賢之道轉向經世濟民之學,儒家的倫理道德也被西方的民主法治所取代。尤有甚者,在歷經二十世紀百年現代化之後,華人社會再度面臨後現代處境的衝擊,亦即從崇尚理性的西化路線,擴充為包容情意的多元價值。不過這種情形既是危機也算轉機,它足以從全盤西化的教育現況中,掙脫出一條重返本土文化、注重在地現況之路。

社會學家葉啟政曾分判出,與「外來化─西化─現代化─全球化」相對的立場,便是「中國化」或「本土化」。「中國」在此係指中華文化而非政治版圖,這是本土化的底線,若針對「臺灣化」則稱「在地化」。臺灣屬於漢人社會,群眾生活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每年孔誕由總統帶頭祭祀便是明證,民間重視四維八德尤其是孝道更理所當然。在這種人心深層結構上,以後現代之姿重拾傳統文化,以體現其中的人文與自然價值,的確有其可行性和正當性。至少從我積三十餘年通識教育的經驗看,重新打造一種文史哲不分家的本土人文學問,用以作為全民的文化素質與靈性修養並不為過。由大陸移居歐洲的哲學學者李幼蒸,就曾經提出建構集文史哲於一體的「人文科學」之可能。但是要期待文史哲合體,必須先行打破彼此的門戶之見,積極統整方有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