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義理
46∕48】
搞階級鬥爭出身的中國共產黨,口中講著為人民服務,建國近七十年後卻儼然成為新階級,難怪黨中央要積極打貪腐倡廉潔,以免到頭來亡黨亡國。同樣是在政治腐敗及改朝換代時期載沉載浮的陶淵明,竟然能夠憑著僅有的幾百首詩文而名垂千古,立言以不朽,可謂真正擁有大智慧之人。陶潛身處東晉與南朝交替之際,為官三進三出,終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成自耕農,自食其力以終老。他所在的四、五世紀早已獨尊儒術,而佛教則傳入未久,但這些都不致影響他崇尚道家的靈性生活;辭官歸隱即由儒轉道,寫詩藉「形、影、神」對話以自我表白,則不啻為其現世主義作出最佳註腳。其詩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收尾,化生活常識為生死智慧;而於〈自祭文〉中要求「不封不樹」,更屬自然葬之表率。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陶淵明的田園詩人隱士形象顯得清高傲人,但是他最引人入勝之處乃是其率真的天性,如是隱逸之姿又轉為平易近人了。淵明之真性情無所不在,年輕時為愛欲驅使寫出〈閒情賦〉,頗具情色想像,被其後編纂文集的蕭統視為白璧瑕疵,其實這才是文人形象真正躍然紙上。至於他當官時拿公有地不種莊稼而改植釀酒原料,顯示貪杯之志理直氣壯。入老後對五個兒子不成材雖無可奈何,卻又訓勉待人之道應有同理心,畢竟「此亦人子也」。這樣的生命形象容或不符儒家所期,更難令佛家所喜,卻是道家的典型人物。他之所以為後世所欽羨景仰,部分是因其人格可親,部分也反映為亂世中明哲保身的大智慧。莊子早就看見官場之險惡,淵明之前的竹林七賢更是深受其害;因此他雖曾有「猛志逸四海」之願,終究仍為生不逢時而歸守園田。
陶淵明與下面要談的白居易和蘇東坡,都是儒道融通最為成功的傳統文人;白居易曾模仿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而寫成〈醉吟先生傳〉,蘇東坡更是寫了百餘首「和陶詩」,無論在音韻和內涵上,都有意效法七百年前的人格典範。從大智教化的觀點考察,陶淵明對死生之事的反思格外敏銳深刻。他雖身處亂世,也曾接觸佛教思想,卻堅持擁抱順乎自然的現世主義,不對死後生命寄予任何希望。這種「硬心腸」的務實人生觀,可說是中華文化一大特色,值得在現今積極提倡。人死如燈滅,惜福度一生,此即大智教化的終極關注。每個人無論如何就只有這一生一世,如何善自珍惜就看各人運用之妙。但重點是要真情流露,而非矯揉造作。陶淵明詩如其人,平凡中見真章。白居易和蘇東坡同樣平易近人,他們都是你我尚友古人的最好對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