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義理
47∕48】
「陶、白、蘇」三位先賢是我心目中傳統文人的典型,我敬佩淵明的率真,羨慕東坡的才情,卻認同居易的務實。大智教化主要設計為二十一世紀成年華人的生命教育,如今已是商業當道、科技掛帥的時代,人人都應追求中產生活,在安定中求進步。這個時代學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自討苦吃,或是像蘇東坡的禍從口出而得罪當道,二者皆屬過與不及;唯有白居易於中年後見有志難伸,乃由兼濟轉向獨善,拈出「中隱」之道以安身,識時務者為俊傑,最值得今人效法。中隱之道容後再談,現在先看看蘇東坡的人生智慧對於大智教化有何啟發。我認為他最了不起之處,就在於宅心仁厚地不計較。正是這種開闊的胸懷,助其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頓中逆來順受;雖然「一肚子不合時宜」,還是在歷史上彰顯出獨特的行事風格,從而永垂不朽。
蘇東坡也許是北宋時期最有名的詩人,連皇帝及太后都喜歡讀他的作品,甚至因此而躲過一劫。其實宋代對文士頗為禮遇,「刑不上大夫」,為官者很少被處死,頂多是貶謫流放。有回東坡為小人陷害下獄,憂心忡忡以為必死無疑,到頭來還是皇上愛才得以輕判獲釋。北宋京城汴梁就是今日河南開封,我曾四度前往該地的河南大學演講或授課,嘗尋索「清明上河圖」之遺跡。無奈開封近黃河,千百年來發過多次大水,早已將宋代京城淹到四層以下地底去了,令人不免悵然。不過更令我這個愛智弟子遺憾的是,文學家蘇軾、蘇轍二兄弟,與哲學家程頤、程顥二兄弟同朝為官,各代表當時的「蜀派」與「洛派」學問路線,彼此卻因政治立場不同而互相攻訐,無法發揮讀書人心智靈明的激盪效果,在千年以後回顧不免可惜。
古代文士多以儒家信徒自居,要想兼濟天下唯有為官一途,而任官的科舉考試卻是作文比賽。蘇氏家族人才濟濟,父子三人皆列名「唐宋八大家」,且均為進士。古代自秦以後便廢封建行郡縣,全國約有一千五百個大大小小的縣治,進士入仕都有機會下派地方當縣令而為父母官。想想看今天一個大學生或研究生高考及格,一旦派去當縣長是何光景,恐怕大多眼高手低無能為力。但是當我們走在杭州西湖,看見「蘇堤」、「白堤」佇立其間,便不由得敬佩這兩位大詩人果真文治武功都在行。此外像王陽明還帶過兵打仗,可見儒家教育的確不容小覷。大智教化對於以兼濟作為生涯發展的方向基本肯定,但仍希望人人勿忘獨善之可能與必要。太多人想要兼善天下,容易導致天下大亂;獨善其身的工夫就像一道安全閥,讓人有為有守,無過與不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