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禪與佛:還俗記




【生死義理 4048

我對神秘或超自然事件一向存疑,因其不可為所有人得見,也就只能信不信由人了。當然有時會聽說什麼「心誠則靈」,我卻寧可靠著自己的常識之見過活,祈願日日是好日。其實我的一生幾乎完全生活在臺灣這座海島上,平安喜樂,沒碰上重大天災人禍,知足常樂矣。父母輩可就不同了,與民國同庚的父親鈕先銘年輕時便投身行伍,抗戰期間鎮守南京城,兵敗倉皇逃逸竟碰上大屠殺,乃遁入小廟削髮為僧,靠著佛祖庇佑躲過一劫,從此篤信佛教,並發心為世尊立傳。家父晚年果然先後撰成《還俗記》與《釋迦牟尼新傳》二書;前者記其避禍傳奇經歷,後者則試圖還原佛陀之本真人性予以彰顯。我曾用後者當參考教材,在銘傳短暫開授過通識課「佛學與人生」,但一想自己實非此中學者,為免誤人子弟,還是藏拙的好。

至於《還俗記》的原始版本,實為家父半生自述,寫作於其花甲耳順前後,距今已近半世紀。它先在《中外雜誌》上連載,而後結集成書,久之不免絕版。2003年為緬懷老父出生入死,我以中華生死學會的名義,將該書涉及大屠殺的故事予以節錄修訂,改名《空門行腳還俗記》重新刊行,以結緣書分贈有緣人,既作為歷史事件的見證,又用以推廣生死關懷之生命教育。2005年適逢抗戰勝利六十年,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與我接洽,有意刊行簡體字版,經我首肯後,遂以《佛門避難記》之名由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父親為避禍出家並非虛應故事,而是有其內在因緣。他曾表示兒時每日耳聞祖母口念《心經》,久之亦得記誦;及後遁入寺廟為僧,為日軍起疑心,以武士刀架於其肩命其誦經,《心經》脫口而出,終得躲過一劫,否則連我也不可能誕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六十言,是我謹記亦僅記的一段經文,心浮氣躁時念上幾遍便感心平氣和,甚至曾撰文〈心經拾級〉投諸報端以為心得記錄。在我心目中,《心經》正是最簡明的佛學概論,了悟通透或有「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之功,這正是大智教化要傳達的大智大慧。其實大智慧還可以通過更為平易近人的管道向外傳播,電影即是其一。2015年初我將《還俗記》改編成電影劇本,增添幾段真實的兒女柔情故事,但主軸仍是殘酷的大屠殺悲劇,用以告誡世人勿再鑄下大錯。2017年底大屠殺已屆八十週年,原希望有投資方樂於共襄盛舉,將這場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盡量還原以公諸於世。無奈至今未聞有人欣然投資拍攝,一段寶貴歷史終究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也讓我的電影夢就此流於夢幻泡影,甚至成為顛倒夢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