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小語】
每天看見名嘴在政論節目中高談闊論,大多一笑置之,但是昨晚聽到「華獨臺獨一家親」由呂前副總統口中說出,再想起元旦早晨蔡總統手持小國旗參加升旗典禮大聲唱國歌的畫面,對照「九合一」選舉時「韓流」旗海造勢的景象,突然油生一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曾幾何時在國慶時被放逐在野的「中華民國」,竟然大張旗鼓地班師回朝了。回憶再往前倒轉三週年,不知大家還記得否?三年前一週後的一月十六日,正是總統綁立委大選日,民進黨完全執政時代自此起步;換言之,如果遊戲規則不變,明年的後天,頂多再晚一週,咱們就要展開一場真正決定中華民國絕續存亡的總統大選了,因為對岸早就將2020年排定為統一進程的起點。
由於獨派四老的逼宮弄巧成拙,可以想見的是,未來整整一載的角逐大位期間,手握國旗、國歌、國號三大符號元素的「華獨臺獨一家親」,將成為「兩岸一家親」論述的競爭對手,由此拉開「九二共識」糾纏「一國兩制」的攻防戰。看見藍營節目主持人及來賓氣急敗壞將上述兩種主張加以切割,並強調互不相干,卻又發現現任立委的蔣介石曾孫蔣萬安竟公開認同蔡總統立場,就知道這場決鬥已然上檔,至少有一整年的步步驚心可以期待。由於對岸習主席在一週前〈告臺灣同胞書〉內,明白將共識與兩制相提並論,臺灣選民不對之作出負面聯想也難。要知道民主選舉多少會跟著感覺走,相對也難得去從事合理的分析。
身為生命教育教師,我推廣作為新生命教育而教人以「安身立命、了生脫死」的「大智教化」已邁入第六個年頭,願在此對國事與國是提出一些淺見供大家參考。大智教化主張「儒道融通」,面對「九二共識」之爭,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正名觀」,「一個中國」正是此中產物;但是有沒有可能走向道家「道法自然」的途徑?值得國民深思。其次「一國兩制」乃係鄧小平對港澳回歸祖國後如何定位的創見,因為它們屬於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但是民國如今卻類似歷史上延續舊朝香火的「偏安」政權,例如東晉、南宋、北元、南明,但絕非失土「流亡」或坐擁「地方」,何況臺澎金馬從未被對岸統治過。由此可見,講「一國兩制」太沉重,加上香港實施至今問題重重,於此地恐怕沒有市場。
究竟中華民國該何去何從?未來一年的政治角力,無疑將成為論述焦點。面臨跟我差不多年紀的偏安政體絕續存亡,反身而誠之下,我認為「九二共識」下的「一個中國」不成問題,因為我輩從小就被教導是中國人,而且為中華民國國民。問題是到如今形勢比人強,對岸既大且強,我們只能偏安海隅,「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然而一旦把政治中國放大成文化中國,情況就似乎有所緩和餘地。「文化」意指「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全部」,兩岸多為漢民族,一家親也說得通,只要暫時放下儒家式的「名正言順」,改以道家式「順其自然」,則一切仍有轉圜空間。道家主張減法的逆向思考,不希望同人家對著幹,卻可能立於不敗之地。具體方案可以是「一國.一制.兩治」,亦即在「一個中國」前提下,推行「大中華邦聯制」,以容納雙方各自行使「兩治」,逐漸從磨合到統合,或為可行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