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學思憶往 47:生死學




    我跟生死學結緣至今二十四載,是否偶然的必然,或許蓋棺方能認定。生死學係由旅美哲學暨宗教學者傅偉勳所創,在他的心目中,生死學乃是西方死亡學與中國生命學融匯貫通後,「心性體認本位」之「生命的學問」。他去世於1996年,晚年先後以《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及《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二書,於臺灣在地開創出「生死學」此一新興學科。新書暢銷帶動新學發展,他在辭世前不久,應邀至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創辦生死學研究所,壯志未酬,設所大業竟意外落在我頭上,繼承前輩遺志,而於次年正式招生。南華後來改名大學,生死所也擴充為生死系,至今與北護生死諮商系,同屬國內僅有以「生死」命名的二系。「生死」雖然涵蓋生老病死,但仍令人有所忌諱;甚至連殯葬相關科系,也盡量以「生命關懷事業」或「生命事業管理」為名,避碰「死」字。

    作為「生死學之父」,學界大多尊稱前輩為「傅老」;在傅老的遺著中,僅為生死學勾勒出一幅簡要的草圖,一旦設立新所,師生只好「摸著石子過河」,邊走邊學。南華生死所成立於傅老逝世次年暑假,我於同時離開銘傳南下出任所長;在其中服務的三年半期間,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家本事。心智結晶化為文字,初次體現為2001年秋季,為空中大學開課所撰寫的教科書之中;四年後擴版增修,內容更形完整週全。簡單地說,我以「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架構成生死學的上游理論構面,再納入「教育、輔導、關懷、管理」四門專業,打造出具體可行的中游實務構面。理論面主要參考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以及護理學對「身、心、靈」的關注,再加上必要的「倫理」考量;至於實務面則以國外專業執行為標準,希望建立證照制度。

    生老病死無疑是科學與人文或宇宙與人生的重大議題,但在哲學界似乎未得到應有的關注;我在大學時,僅存在主義課聞及海德格「人乃向死存有」之說,此外就屬莊子討論最多。傅偉勳著書立說卻不敢掠美,尊奉莊子為「中國生死學的開創者」絕非偶然。我因為對存在主義及道家思想情有獨鍾,在銘傳教通識課正愁找不著主題,適巧傅老新作問世,立即借題發揮。由於他是宗教學者,不可避免地會在這方面大作文章;我卻長期研究科學哲學,尤其著眼於生命及健康科學,遂對科學與人文進行科際整合,以形成自己的觀點。我的論述缺乏傅老的深度,廣度則相對週全,較適用於一般大眾,以及非哲學宗教的助人專業人員。因此我除了為空大編撰《生死學》教科書外,另外還寫了一本《醫護生死學》,並親自用此書去耕莘護專教五專生,但不知小女生對生死大事能有多少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