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屆中年,回頭去當老學生,當時叫「在職進修」,如今則稱「終身學習」,意指「活到老,學到老」;而生活在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更必須「學到老,活到老」。我自三十八歲起去政大念企管所,三年半共修了十五門課,計四十四學分;其中只有一門兩學分的課,卻彷彿重逢故舊,那便是「管理心理學」。在進博士班以前,我曾兩度想改念心理學。大學轉系不成,就去修了一大堆教心系的課;就業一年後短暫留學,又回來在應心系補修兩年課,無不是因為心有所嚮。上博士班當然很自然地死了這條心,誰又料到任教後還有機會進修,並且再度跟心理學打照面。我以哲學人去資管系代行政職,再到企管所進修,在在開啟了科際整合的契機。當年讀完生物輔系,後來又修滿企管碩士學程,不經意地展開知識大旅行,悠游於自然、社會、人文三大領域,樂在其中。
管理心理學請了一位心理系教授來授課,他從管理講到人事、行銷、顧客、廣告及創新,為我們提供一幅應用心理學的多樣盛景,引人入勝。之前我所認為的應用心理,僅侷限於輔導諮商、臨床治療等方面,大多屬於「防弊」,沒想到它還有「興利」的一面,而且豐富得多采多姿。就以人事心理為例,主張人性本惡的「X理論」,便與相信本善的「Y理論」大異其趣;前者要監控,後者多激勵,都有一定效果,不能一概而論。當然職場控管不全然是人事主管的事,然而一但牽涉到人性善惡的假定,連帶就影響及績效考核、教育訓練等活動的設計,心理學便會派上用場。從心理看管理,我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持相當保留態度。資源的確可分為「人、事、時、地、物」,但人應該列為首要核心考量,必須另眼相待,不可與其他因素一視同仁,等量齊觀。
面對人的問題,我立即想到「人性化管理」;這是頗具中華本土文化考量的方向,跟西方思維有所出入。西方心理學自古至今探究的對象,依序為靈魂、精神、心靈、意識、行為及認知;這些除行為是外顯表現外,其餘都屬於人心內在的作用,但心境並不全然代表一個人。相形之下,中土心理學自始至終只問人性究竟為何?應當如何?這屬於整體性考量,將心理納入倫理來看待。而在西式組織管理體制內,要想實施人性化管理,勢必得經歷一番轉化,包括對管理心理學的重構。也就是說,要在西方有關管理與心理的知識內,納入一些東方倫理元素,讓三者進行良性對話。其實管理學者早在上世紀後期,就開始思考「東方式管理」的可能。那是因為看見日本經濟起飛後,迅速步入先進國家之林,公司治理卻跟西方大不相同。這種重視文化差異的覺察,讓管理更趨多元,而非定於一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