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學思憶往 36:企業概論




    我調入資管系屬於代理性質,以為一年後可以另謀他棲,未料一時難覓接手人選,只好繼續代理下去,從而意外展開三年半的在職進修歷程。那年我三十八歲,頂著博士、副教授、系主任三個頭銜,推甄進入政大企管所科技管理研究班,研習我一度排斥且相當陌生的商科知識。這是一種為公民營科技相關事業中階以上主管而設計的學分班,修課三年至少四十學分,學成可獲頒結業證書;我因自願多修課,比同學晚半年離校。總體來說,這趟求知之旅令我獲益良多且終身受用,因為我學會了使用管理的眼光來觀照宇宙與人生。用最簡單的話講,管理乃是善用有限資源,使其發揮最大效率的一系作為。政大設立的是企業管理研究所,隸屬商學院,上課地點卻不在校本部,而是市區裏的「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教育中心」,此處集結了第一和第二部門的行政及管理教學與研究。

    管理大致分為三大部門:公家政治部門的行政管理私人經濟部門的企業管理,以及民間社會部門的非營利組織管理。從某種意義上看,行政即管理,君不見熱門學位企管碩士“MBA”那個“A”就指行政,否則應稱為“MBM”才對。或許可以這麼說,行政係指組織的功能,無論是「計劃—執行—考核」的「行政三聯制」,或「規劃、組織、任用、領導、控制」的「管理五大功能」皆屬之。至於管理則是一套完整的科學或技藝方法,通過上述諸功能而作用於各部門;典型的企業部門包括「生產、行銷、人事、研發、財務」,近年另有掌理工具利器的資訊部門。我進入政大企管所學的第一門課即為「企業概論」,意外發現授課老師竟是預官同期受訓同學;更吃驚的是,他後來陸續當上政大校長及教育部長,果真學以致用,他就是吳思華。類似的角色轉換其實在業界十分常見。

    我上的科技班入學管道甚窄,雖屬推甄,一百二十五人僅錄取三十,三年後順利結業者則只剩半數。所上規定至少得修四十學分,大約十四門課,除工具性的會計、統計、資訊課外,上述企業五大部門的管理知識都在列。管理在對岸視之為「軟科學」,但軟中其實帶硬;越偏工業越硬,有關商業則軟。其中我念得最得心應手也最有心得的課,乃是行銷管理、人事管理,以及伴隨的管理心理學;這些都是較軟也較有「人」味的學問,相形之下,同學多來自科技業,似乎對較硬的「物」興趣更大。事實上,管理學術最早的確起源於工業,探討如何進行標準化作業,以增加效率與產能;到如今服務業後來居上,工廠的生產作業管理,遂可代之以服務流程管理。部門管理雖然以企業組織為準,但同樣可轉化運用於政府及各種非營利組織上。擺脫營利與否,管理知識更有助於人生的安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