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人員既關心也照護病患,可謂功德無量;但護理究竟是何種性質的活動,護理學又屬於何種領域的學科,大多數人並不見得瞭解。一旦缺乏瞭解,就容易被刻板印象所制約,甚至出現性別歧視,亟待通過正本清源以推陳出新。「護理」在古代西方的原意,是指對於家人的細心照顧,屬於人之常情;後來受到宗教慈愛的影響而推己及人,擴充至在外旅人和受苦病患身上,真正的重大變革則來自南丁格爾。他深切瞭解光有愛心並不足以讓患者康復,照護技能與公共衛生同樣重要;從此世間有了受過訓練的護理人員,以及由她所創辦的國際紅十字會,讓宗教的博愛精神流傳各地。就在十九世紀護理萌芽之際,醫療科技也在突飛猛進地發展,兩種助人專業攜手協力以救助病患。時至今日,二者已構成醫療院所的標準搭配組合,相信大家在踏進診間時,便能充分體會。
正如醫療科技一日千里,護理專業也在與時俱進,從百餘年前的醫院附屬訓練班,陸續發展成獨立的護校、專科及大學科系,進而成立碩博士班,一應俱全。過去護理系多隸屬於醫學院,後來基於專業分工,自立門戶的護理學院也應運而生。然而無論是在醫學院之下或獨立設院,護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自不待言;但若進一步追問它歸於何種知識領域,就不免出現爭議了。由於過去護理系大多列在醫學院之下,彷彿理所當然就算應用性的自然科學學科,其科學屬性也就會被要求一定的堅實與精確,但這其實跟護理本身的陰性特質不盡相應。事實上,當我因為要作研究而必須參考大量護理文獻時,發現大部分英文期刊都歸類在社會而非自然領域。進一步看,護理研究雖不乏統計量化文章,但少見實驗成果報告,近三十年來更出現大量質性研究論著,這些無疑皆屬社會科學。
回顧人類知識發展的歷史,最早當然是哲學無所不包,科學革命後自然科學脫穎而出,遂形成自然與人文二元知識,至今歐陸仍可見此一傳統。但目前最為人所熟悉者,乃是自然、社會、人文三分天下,其中社會科學正是模仿自然科學而生。但認真反思,自然與社會雖然同列為科學,其探究對象卻有著本質性的不同;簡單地說,自然明確針對「物」,社會卻擺脫不了「人」。放在醫學與護理學的分野上看,差異立見分明。醫學採用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觀,假設人體為精密機器足以修補;護理學卻堅持人乃「身、心、靈」三位一體,不得拆解。在此種對於「整全的人」要求下,護理研究方法勢必會朝向外在的觀察或調查,而非走進實驗室。至於講究「意義詮釋」的質性研究,則更是向哲學靠攏了。這種情形和趨勢,頗類似於應用心理學的發展,使得護理學與心理學皆具跨領域特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