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商專改制升格後有四年過渡期,待末代五專生全部畢業,專科部遂功成身退。管理學院時代共歷經七載,終於在創校四十年之際改名為大學,全方位地多元發展。但學校係以商管起家,策略規劃始終走實用路線,連日後設立語文系所的名稱,都統一冠上「應用」二字。尤其當應用中文系通過設立時,通識中心內人數最多的國文老師,即將集體調至新單位,讓我們這些教歷史和哲學的老師羨慕不已。在心動不如行動的激勵下,還先後出現增設應用哲學系與應用史學系的提案,準備培養專業倫理及社區營造方面的人才;提案甚至列入最後審議,終因時機不成熟而功虧一簣。但努力並沒有完全白費,史哲教師還是以通識中心為平臺,打造出心目中理想的課程;歷史老師指引學生關懷鄉土,哲學課則推廣應用倫理,後者甚至有兩年列為全校必選。
應用倫理學是一九八零年代興起於美國的整合型學科,將哲學倫理的分析與批判,用於社會所關注的實際問題上,主要包括醫學倫理、環境倫理和企業倫理三大面向。由於銘傳教學當時仍以商管為主,必選課的內容遂多講企業倫理。如此安排並非想當然耳,而是有其時代背景。因為美國商界長期以來不斷有重大弊案爆發,輕則影響公司員工,重則傷及社會大眾,不得不尋求防弊之道。立法嚴格控管固然有效,訴求道德良知亦同樣重要,於是像名校哈佛的高階及一般企管碩士學程,遂納入「企業倫理」一科,讓在職及未來的中高級經理人,在作決策時懂得反身而誠,以減少唯利是圖的私心。當時由於銘傳各系將必選的通識課安排在大二以前,學生對經貿商管並沒有完整的認識,向他們介紹企業倫理,不能一上來就講大道理,我就想起以前念過的個案分析,盡量跟同學講故事。
「講故事」的學術用語叫「敘事」,屬於質性研究方法之一,通常是研究者準備好題綱,針對個案從事訪談,詳加記錄,事後盡量逐字謄錄訪談稿,在字裏行間找尋有「意義」的關鍵詞語,進行哲學性的「詮釋」。這是一套比較細膩的現場研究工作,若難以為之,可以對個案展開重點式觀察與訪問,記錄重要現象與資料,回頭再予以分析解讀。總而言之,講故事只是描述事象,職場人群關係中的倫理規範,才是上課要介紹的。西方倫理學傳統上有德性論、義務論、效益論三大派,晚近則新增關懷論,這其中效益論比較貼近企業倫理分析所需。英國的效益主義和美國的實用主義,對資本社會的商品經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在倫理課上講授這些議題,是教導學生日後踏上社會進入職場,要懂得實踐「有為有守,知所進退」,以免誤觸法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