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

學思憶往 40:策略管理




    如果哲學讓我意識到在作邏輯思考,那麼管理學就教會我如何從事策略思考。「策略管理」是政大企管所各種班別的共同收尾課,具有集大成、擴視野的功能,由人稱「大俠」的司徒達賢教授主講,他言簡意賅地提出策略制定的「四問」:「檢討現在企業是什麼樣子?將來想變成什麼樣子?為什麼要變成這個樣子?今天應採取什麼行動,才可以從今天的樣子變成未來理想的樣子?」這些提問大至國家小到個人都可以用得上,的確予我極大的啟發。他還有兩句話,更是一針見血點出策略之妙用:「在決定要『如何做好一件事』之前,必須先決定『哪一件事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的重點』」,這表示「做對一件事」比「做好一件事」更重要。課堂同樣有個案分析,由於同學們都已學過兩年半的管理課,討論起來便顯出得心應手許多。在一片爭議和歡笑聲中,大伙兒結束了含辛茹苦的學習。

    說「含辛茹苦」並不為過,這套在職進修課程非但不如想像中輕鬆,老師們更不斷給予壓力,以致到頭來讓半數同學不幸「陣亡」。由於上課是在平日選一天從早到晚,大家勢必得按時向工作單位請假。我是老師要抽空不成問題,同學們有人身為部門經理甚至副總,要他每週固定抽一天出來進修,而且長達三年,可謂困難重重。因為大多數課程都以分組討論進行,所以一開始有些同學會遲到或缺課,認為只要有人上臺報告就沒事。不久老師看出端倪,乃在各組中抽點上臺,若不在場又未請假,則全組成績皆墨。如此一來,想念下去的人只好乖乖來上課,並且全組齊心協力作功課,以免有人被點到答不上來而失分。在這種課業壓力下,小組成員久之便形成一股「革命情感」,懂得如何集思廣益並分工合作,甚至發展出每週聚會以討論功課,這些其實就是組織中的團隊精神。

    歷經四分之一個世紀,我再回想起這些際遇,就不免會用策略管理的「四問」加以檢討。第一問發現自己於不惑之年去在職進修,當時的「樣子」或資源只有博士、副教授、系主任三者;第二問反思將來最想變成的樣子,但求先當上正教授再說;第三問確認這是最高教職,置身大學內沒有理由不為之奮鬥;第四問決定二話不說,全力以赴寫論文以通過升等。事實上,就在進修期間,我已有意無意走上這些步驟了。入學政大同年,我意外獲聘去當時的臺北護專兼課,對末代三專生講授自己最喜歡的「人生哲學」。由於學校為了改制升格,想加強學術研究,學刊便積極邀稿,連我也不放過。有天我踏進圖書館找靈感,居然發現西方護理學界有不少人大談「哲理」,心想何不繼續嘗試走跨學科研究之路,遂於其後三年在臺灣開創出空前的「護理學哲學」論述,並連續獲得國科會獎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