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修行在個人

修行在個人

有一回哥哥嫂嫂興沖沖地從美國打電話給我,說他們在僑居地參加了一種由臺灣傳過去的心靈成長團體活動,三天兩夜的修身養性,花了大把銀子,還是覺得不虛此行。他們勸我在臺灣一定要參加由這個機構所舉辦的活動,保證身心都會得到大幅成長。兄嫂平時忙於生意,得閒則外出旅遊,很少看見他們對「生命」修養之事如此熱衷。大概他們認為我這個念哲學的弟弟,更適合接觸這方面的事物,便充滿熱情地向我分享他們的體驗和喜悅。接到如此遙遠的召喚,我好奇地打開電腦,上網查詢他們所介紹的成長團體,居然發現許多曾經參加活動的人士所作的見證,幾乎一致認定獲益良多。這使我想起以前讀過一冊談論「禪七」心得的小書,靈修倘若果真如此有效,生命教育何不借力使力,順水推舟?

老實說,以我這種自了漢的作風,加上哲學懷疑性格,對於團體活動一向興趣缺缺。太過清明的自覺反省習性,使我面對被別人帶領從事的體驗活動,總會感到渾身不自在。我雖然當了三十三年的老師,卻幾乎不做柔性輔導或情意體驗。「說理」為我所專,「抒情」則絕非我所長;好在我教的是大專學生,要是去教中小學生就慘了。記得有一回我應邀到國中朝會上演講,三千學子坐在太陽底下聽我大談哲學義理,玄之又玄恐怕更是火上加油,苦不堪言。此後我對這種苦差事一概敬謝不敏。後來又有一所國小的主任打電話來邀請我去演講,我第一句話就是問她:對象是老師還是學生、是用國語還是用閩南語講。如果不問清楚,去到現場一定賓主難歡。


託生命教育的福,三十多年來我在海峽兩岸做過數百場演講,主要對象是成年學生和進修教師,反應還算差強人意。我喜歡滔滔不絕,別人以為我好為人師,其實我是害怕沉默。除非有人發問,否則我一定講個不停。口才變好了,人際關係卻始終疏離,我想這對自己的邊緣人性格也非壞事。反正我通過言詮說理去提點聽眾,修行與否就看個人。近年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對自己所進行的生命教育,包括經歷過一圈知識大旅行以後,我重新回到哲學園地,然後朝向本土文化去作另一回生命大探索。中華文化對我而言,意味著一種生命的學問。我靠古聖先賢的書本文字引進門,能夠修行幾分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正在路上尋幽訪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