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人生與哲學

人生與哲學

我想我天生就是一個自了漢,走上以哲學為業的人生道路,多少跟哲學工作可以「各自為政」、「各行其是」有關。臺灣流行中國和西洋兩種哲學,有人說中國只有哲學沒有哲學家,西方則是沒有哲學只有哲學家。這意思是說,中國哲學講究師承,於是只見儒釋道三家鼎立;西方哲學強調批判,於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才配稱哲學家。在這種情形下,我走上西方哲學的途徑,乃屬自然而然;尤有甚者,我一路走向當時最冷門的科學哲學研究,寫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和教授論文,都可視為紙上談兵、閉門造車的成果。我終於確定自己喜歡坐而言勝於起而行,這不能不說是我的生命情調之反映。然而我對於繁瑣艱深的哲學思辨卻一律敬而遠之,這又使我註定無法成為哲學家,只能勉強做個靠哲學吃飯的哲學從業員。

有人譏諷哲學家最大的本領,是把明明很簡單的道理說得莫測高深,讓別人聽不懂,同時還堅持自以為是。社會上許多人一聽到「哲學」二字便搖頭,我想哲學家至少該負一半責任。我雖然念的是哲學,卻一點也沒有那種「莫測高深」的本領,反而十分嚮往「清風明月」的平常境界,因此從探究一位自稱為「常識實在論者」的哲學家思想著手,一路走向與既有哲學不同道的「應用哲學」途徑。這在圈內人看來不免膚淺,我卻慶幸自己從未真正走進「圈內」,而始終以做為一個哲學邊緣人優游自得。我當上大學教師已歷三十二年,起初大多在講授通識課程;學生把它當作營養學分,我也樂得甘之如飴,彼此各取所需。直到生命教育登場,我才感受到教哲學其實是一種「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

大專課程有通識課程與專門課程之分,就連哲學系都有一定的專門課程。我教的大多是開放選修的通識課程,像「人生哲學」、「生死學」等科,有時候選課人數多到爆,讓我好奇這些年輕人所為何來?當然有些是來混學分的,但還是有不少人真正關心自己生命的未來。年輕人最寶貴的資產正是年輕的生命,他們有著無限寬廣的未來。生命教育對他們而言,雖然不見得收到立竿見影之效,卻可能產生潛移默化之功。在一般性的哲學通識課程之內,增添一份生命教育的理想,或許可以有所作為。年屆半百後,我的哲學關注焦點,從非常現代的西方知識,轉向相當古老的中國智慧,而且嘗試辯證地走出一條後現代「華人應用哲學」的道路。希望它能豐富生命教育內涵,也能增益我的哲學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