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註》記錄下我的心路歷程之轉化,其中以五十五至六十五歲之間的大智教化時期最值得一提;也正是在此一時期間,個人心智臻於成熟,思想體系趨於完整,「天然哲大智教」是也。正本清源地看,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至六五入老這半世紀裏,我的心智活動彷彿歷經了一系辯證歷程,擺盪在詩意與邏輯之間,呈現出「感性→理性→悟性」的「常識→知識→智慧」性靈開顯,最終達於傅偉勳所稱的「心性體認本位」大智化境。簡單地說,年輕時受到「存在主義—道家—禪宗」三位一體思潮衝擊而執意念哲學,待願望實現後卻覺得學院裏的哲學教育玄之又玄不知所云,乃轉而投向科學,展開長達大半生的心智之旅,近年始在大智教的光照下自我貞定。大智教行大智教化,集「德、群、美育」於一身,而以人生美感體驗為依歸。貞定此一進路,實受惠於古代文人的大智大慧。
在《六經註》當中我列舉了七組尚友古人的仰慕對象:「莊子、竹林七賢、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唐伯虎、公安三袁」,他們均可視為廣義道家的信徒。此外還應加上一位當代文人林語堂,其書《生活的藝術》以及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皆對我創立天然哲大智教影響深遠。讀書讀到拍案叫絕甚至廢寢忘食的境地,就是作者寫出了讀者想說的話,從而深獲己心。最佳例證可見於尼采讀到叔本華代表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為之折服不已,但他到頭來還是超越了叔本華而走出自己的路。叔本華是西方哲學家最能深獲我心的一位,我曾經說過:「自己活在世上就像叔本華一樣,不斷為個人存在找理由。……通過十年沉潛醞釀的歷程,終於在入老之際貞定了自家本事,此即本書所楬櫫『六經註我』的『愛智慧見』。……慶幸自己有所得,乃為之記,以示有緣人。」
叔本華的代表作於三十歲問世,出版銷路慘不忍睹,但並未動搖他的信念,其後著作大多可視為該書的增補或註腳,終於在花甲之際贏得哲學家的美名。《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深奧難懂,我念大四那年居然有中譯本出版,好奇的同學乃人手一冊,卻讀得莫名所以。值得一提的是,該書譯者林建國僅稍年長,且非哲學系科班,念的是東吳國貿系,只因有興趣而翻譯此書,難得的是譯文相當到位。更奇妙的因緣還在後頭,這位譯者後來竟娶了我們班女同學,然後遠派瑞典擔任貿易代表。多年後在同學會上得見其人方知此事,看來他跟哲學竟是冥冥中有其因(姻)緣。叔本華哲學著作甚硬,但他還寫了不少哲理散文及人生箴言;尤其批評女人的文章,更令其廣為人知。我欣賞他的正是其文學一面,對沙特、卡繆、海德格等存在主義作家的態度也是一樣,至於讀不懂的艱澀哲學我根本不想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