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立言 72:《大智教化——生命教育新詮》(一)

 


 

        我於2013年暑假專任教職期滿二十五年,且將屆耳順之際,在銘傳申請自願提早退休。但因為準備不週,必須延後半年,便乾脆請無薪假先行去職。次年初正式領到「中華民國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證」,並根據當年國人平均餘命的指標,開始分二十三年支領月退金。自願離退頭兩年幾乎完全未涉足教學,除遊走兩岸外便埋首著述,試圖將心目中的大智教化完整建構與呈現。2015年中論文集《大智教化——生命教育新詮》終於問世,匯集了十八篇論文,後半部正是兩年沉潛的成果,頗覺道喜充滿。由於過去有著學術休假經驗,我對離退下的自由自在並無不適應之處;唯一遺憾是文章寫出來沒人討論對話,遂於當年秋季受邀至母系兼課,講授老本行「自然哲學」,過去稱作「宇宙論」。本書所收錄〈自然哲學的再視與再思〉,正是為重登杏壇所準備的講義,對此我充滿了期待與希望。

 

        自然哲學是哲學內極為邊緣的分支,除了輔仁外幾乎沒有其他哲學系會持續開授此課;其內容以十七世紀科學革命前的哲學宇宙論為主,不太涉及日後發展迅猛的科學宇宙論及天文學。但在我看來,既然哲學關注宇宙與人生二端,理當無所偏廢;探討宇宙的自然哲學,就應該跟我所強調的人生哲學平起平坐。正因為如此,我樂於到處宣揚自然哲學的重要性,並於2020年秋季重開此課,同時接下為《哲學大辭書》撰寫〈自然哲學〉辭條的任務,篇幅多達兩萬字。由於生涯起步之初,有近二十年鑽研科學哲學課題,而自然哲學可視為自然科學與科學哲學的前身,所以無論是授課或撰文,皆通過將哲學史和科學史加以統整後的觀點來講述自然哲學。尤有甚者,近年在建構大智教化論述而拈出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後,「自然」一辭於我便感到格外親切且有多重意義,遂發心一探究竟。

 

        「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是大智教化「西用中體」方法論所體現的重要成果,其中「後科學」與「人文自然」分別反映出西用和中體思想。將儒道二家貼上人文及自然主義標籤的哲學學者,前有胡適,後有傅偉勳,看法大致不差。為深入思想堂奧,我購得一部臺大出版的五百頁巨著《自然概念史論》,得以窺見此一概念的來龍去脈。如今用「自然」一辭去指涉西方人眼中的「大自然」,乃是十九世紀日本人借用漢字翻譯西書的結果,其原始出處則來自老子的「道法自然」,表示「自然而然」的狀態。瞭解此點,於本土使用「自然」概念大可兼容並蓄:「就像科學哲學有『科學哲學』與『科學的哲學』之分,自然哲學也不妨從寬認定包括『自然哲學』與『自然的哲學』;後者的『自然』與其說是名詞,還不如視為形容詞,因而帶有中華文化所特有的『自然而然』、『順其自然』之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