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立言 79:《觀人生——自我生命教育》(二)

 


 

        社會上考試或謀職大多要求寫自傳,少則百文多達千字,自我標榜一番,但也不宜太浮誇。我是一個能夠自我覺察更會反思內省的人,然而經常自覺太甚,容易陷溺其中見樹不見林,因此反而羨慕別人的海闊天空自由自在。算一算為人師表已超過四十載,所教多為生命課,希望同學通過「自覺」達於「自抉」與「自決」的開顯,而非墜入「自絕」甚至「自掘」的困境。反身而誠,我也是如此要求自己,所以勤寫日誌,但大多不足為外人道也。有回發現研究生寫論文採用的是生命敘事方法,內容多在講述個人生活故事,覺得十分新鮮。此外又先後讀到前老闆龔鵬程校長的四十與六十自述,都足以讓生路與心路歷程充分彰顯,令我心有戚戚焉,乃樂於提筆效法之。我的自傳不是百文千字,而多達百帖千字十萬言,甚至話說從頭自出生講起,讀來多少有些妙趣。

 

         《觀人生》共分九個段落,歸類如下:「意識啓蒙:015歲;存在意識:1520歲;認知意識:2025歲;社會意識:2530歲;研究意識:3035歲;學術意識:3540歲;意識覺醒:4045歲;生命意識:4550歲;意識積澱:5055歲;意識昇華:5560」,近年又撰成續篇,曰:「大智教化:6065歲;自我貞定:65歲之後如今已添至七十有二。本書首帖題為〈大時代的故事〉,源自一種真實感受:「六十年來,我離開臺灣這座島嶼,生活在外的時間,總共不過三年,怎麼算都是個道地的臺灣人。但是在成長過程中,卻不免碰上尷尬的國族認同問題;如今回想起,那竟是一個大時代的故事。……縱觀我至今的一生,似乎總有些『夾縫中求生存』的味道。」這是指生路歷程方面,而心路歷程則體現出不斷自我邊緣化,在自了情境中尋求療癒與貞定的效果。

 

        我想療癒什麼?是自卑感抑或失落感?本書中有一則故事令我至今難忘。在〈新公園的紅酒〉裏現身的老同學,於服役時選擇臥軌解脫,去他家追悼取回一本被借走的書《自卑與超越》,驚覺此中有異:「作者為德國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他建立了一套有關自卑感的心理學理論,認為一個人必須通過對於自卑感的反省,方能找到人生出困之路。其書據此乃分為自卑與超越兩大部分,先分析自卑,再促成自我超越。無奈我的老同學畫地自限,溺於自卑的印證而難以超拔。最後只好走上絕路。翻閱書中的自卑部分,已被他劃得密密麻麻,還作了不少眉批註腳;相形之下,超越那部分卻顯得乾乾淨淨,彷彿完全不曾涉足。吃驚之餘,我越發相信自己借書給他,竟然是害了他,害他自卑地走上黃泉之路。」此事令我深深自責,後來讀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才逐漸從心理陰霾中走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