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離退到回聘七年間,我總共有六部著作問世,足以號稱「大智六書」;它們都具有文以載道、借題發揮的特質,雖常用情意筆觸表達,卻不乏說理認知內容,想呈現正是大智教化下的生命學問。當時獲聘擔任客座講授生命課程,就以五年五書送審通過。2018年出版回憶錄《六經註》,有人以為我中了宗教的毒,怎麼寫起經書來了?其實這是天大的誤讀,我在本書引言中有解:「『六經註我』的提法出自宋儒陸九淵,他曾說:『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並進一步表示:『六經註我,我安註六經。』……持平地說,達到六經註我的境界之前,最好要有我註六經的努力為基礎,否則容易掛空而不著邊際。以我個人的學思歷程而論,從『我註』轉化至『註我』,大約在五十有五前後,從此治學為文,大多借題發揮……。屆花甲耳順發現自家本事,終於拈出『大智教化』為暮年餘生之志業。」
再三借題發揮個人生命故事,也有內在聯繫:「用千字文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這算第三回;之所以再三為之,是想不斷深化。自傳體《觀人生》屬編年史,對學思浮光掠影;說理文《學死生》雖呈現『大智教』,僅點到為止;如今持續議論,多少足以詮釋來龍去脈。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不寫下來不足以檢視,也難以精進。文章原本寫給自己讀,若藉書冊及網誌分享,則善結有緣人。」我如今已有六百多篇文章貼在網上,少說也等於五、六部電子書了。《六經註》出版於正式入老之際,同樣以百帖千字文紹述個人學思歷程,當然免不了會論及自己的著作。但退一步看,相較《宇宙與人生》以著作詮釋為主軸,未必就會疊床架屋,而應視之從不同側面回顧舊作,以提供有興趣一探究竟的朋友迅速入門的途徑。但這些文字皆非導讀性質,無寧仍為借題發揮,希望有所新意。
回憶錄《六經註》除引文與結語外,共分為六篇敘事:「潛:存在抉擇(15-25歲);起:科學哲學(25-35歲);承:通識教育(35-45歲);轉:生命教育(45-55歲);合:大智教化(55-65歲);化:愛智慧見(老後)」。「愛智慧見」可有二重解:「愛智慧」與「智慧見」;前者指哲學,後者為大智,老後便以行大智教化為終身職志。若要問具體實踐,我希望宣揚推廣安樂死與自然葬的理念。這正是大智教在了生脫死方面的理想作法,至於安身立命的想望則為無後和中隱,落實與否則見仁見智了。大智教就是人生教,信不信由人,道不同不必為謀,當時想做的只是我手寫我心。本書主體部分之後尚有兩個附篇,一為續《觀人生》,講述耳順至入老間的生活故事;另一則為六篇論文,其中〈安樂死再思〉曾於中華生死學會所舉辦的研討會上宣讀發表,臺下正反兩面意見都有,令我受益匪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