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立言 76:《學死生——自我大智教化》(二)

 


 

        《學死生》以四十八帖文字分論生死哲學的三大議題,於大智本體論中我寫道:「通過哲學的『愛智慧見』觀照,人乃『向死而生』,此即你我人生之本質。一般多認為生是過程,死為終點;向死而生則以生為起點,死屬過程。這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的創見,人生遂由自覺中體現出『朝向死亡的存在』之真諦。個體人生作為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存在』,……被法國哲學家沙特標幟為『存在主義』。……從某種意義的連貫性來看,客觀的唯實主義其實鞏固了主觀的存在主義『向死而生』之核心價值。那便是由科學觀點肯認『人死如燈滅』,從而以現世主義之姿,向所有宗教信仰婉謝其對死後生命的許諾。」在此所引的「存在主義、唯實主義、現世主義」,正是我所建構的大智本體論核心論述;其中唯實乃相對於唯心,現世主義則指向儒道融通下的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

 

        至於大智認識論有如下見解:「『未知死,焉知生』正是一種『由死觀生』的提問,可視為大智教化的認識論面向。……認識論在西方要進行『身與心』的探究,在東方則走向『性與靈』的彰顯,於其間則有『群與己』的安頓。……由死觀生不止是紙上談兵的學理考察,更多是生死攸關的存在抉擇。西方人於此指向靈性信仰的終極關注,東方人則嘗試追尋性靈生活的美感體驗,本書以後者為人生最高境界。終極關注與美感體驗均為個體自我的把握,然而人卻無逃於天地之間,不時會受到來自社會的力量所影響,於是群與己的分寸拿捏不可不識……」本章遂分三節表達我對「身與心、群與己、性與靈」三組關係的看法,它們都是用情意書寫傳達知性內涵。這種柔性文筆於社會科學質性研究方法稱作「生命敘事」,也就是講述個人生活故事。我手寫我心,由死觀生,期待引起讀者共鳴。

 

        大智教藉大智教化宣揚大智教義,目的是自度度人安身立命了生脫死,生死哲學的最核心部分乃是大智價值論,對此我分「士與儒、禪與佛、道與隱」三者來表述。在我看來:「以『輕死重生』作為大智教化的價值論面向,表示大智慧的關注是落在生而非死的一方。死亡顯示出生命的限度,也透露著其中的意義和價值。……大智教化教人從『向死而生』的生命真諦中,發現『由死觀生』的思索途徑,最終落實於『輕死重生』的生活實踐……。『輕死重生』教人以活在現世,勿對生前死後癡心妄想,其最具體的表現便在養生送死方面。……孝道的文化設計非但無可厚非,且更應從善如流;但為避免食古不化出現窒礙難行,……我乃嘗試將之擴充為儒釋道『三家會通』的局面,以利推廣大智教化。」我對此的一貫態度正是「保存孝心,淡化孝行;維繫禮義,簡化禮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