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立言 74:《大智教化——生命教育新詮》(三)

 


 

        回顧《大智教化》部分文章,可視為我跟殯葬教育的告別之作。畢竟早已完成各種改革的階段性任務,多言既無益也無話可說;未料後來在空大開授網課「殯葬倫理」,又說了不少關於大智教化的言論。該課教材採用以前出版的《殯葬倫理學》,問世十二年後才派上用場,覺得意猶未盡,便在網課腳本中另行發揮。由於本課程主要是作為禮儀師養成教育的一環,為了與時俱進,就在腳本講義中增添許多有關大智教化的全新素材,並且列入考試範圍。原以為同學會用心上網學習,沒想到大家仍相當依賴課本,期中考多半未盡理想。為亡羊補牢從善如流,只好將期末考範圍限縮於課本內,並宣布可以帶書進場應考。學生反映表示空前,總算皆大歡喜,不必再補考或重修。這回開課我還同時擔任面授教師,過去可以跟學生面對面討論,結果碰上疫情改為線上直播,對我而言也算嶄新嘗試了。

 

        《大智教化》前半部九篇論文有五篇跟殯葬相關,其中三篇出自我為《臺灣殯葬史》撰寫首章導論的改寫。《臺灣殯葬史》的編纂緣起相當偶然,主要是受到對岸打算出版《中國殯葬史》的衝擊和激勵,覺得必須急起直追,通過在地發聲從而貞定自家主體性。話說2011年有批臺灣殯葬學者受邀赴大陸交流,對象包括民政部下屬的民政學院殯儀系,以及一間相關研究所。當時得知對方有意動用國家力量編纂《中國殯葬史》,返臺後便接到邀請撰寫關於臺灣的內容。但由於提供篇幅不多,又跟港澳的區域史擺在一道,總覺得難以充分發揮,未能反映在地文化全貌。正在大家討論如何共襄盛舉之際,國內大型業者萬安集團表示樂於另外促成《臺灣殯葬史》專書寫作,而不必寄人籬下難以出頭。由於臺灣唯一殯葬期刊《中華禮儀》同樣為該集團資助,借用其資源應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費時兩年多,由十三位殯葬相關學者集體創作,厚達七百二十八頁的《臺灣殯葬史》,以中華殯葬禮儀協會之名出版,於2014年暑假正式問世。為慎重其事,還在一家大飯店包場舉辦新書發表會,並邀請對岸《中國殯葬史》主事者來臺共同見證歷史,而對方也表現善意樂見其成。說「見證歷史」並不為過,因為一群關注在地殯葬文化的學者,通過集體創作講述了臺灣殯葬三百年史,肯定是空前創舉,過程本身也可載入史冊。新書大功告成後我選擇功成身退,於發表會次日啓程赴陸,停留三個半月,足跡達於北京、上海、河南、甘肅、海南諸省市,藉著開會座談種種機會,盡可能到處宣揚開創未久的大智教化論述與理想。此後大智教化便以「抓大放小、去繁從簡」之姿,將過去所涉足及建構的生死學、殯葬學、教育學、生命教育等一一納入,自度度人安身立命與了生脫死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