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立言77:《學死生——自我大智教化》(三)

 


 

        《學死生》不止講述了我所發明的生死哲學,更呈現出原創的生活哲理;「人生三齡」之說雖借題於社會學,但對其賦予哲理奧義則是我的觀解。我把第一齡分為「生育、養育、小學、中學、大學」等階段,加以析論詮釋:「《學死生》以上篇談死,屬人生的應用哲理;下篇論生,歸人生哲理的應用。……整個人生的起點就在於生與不生。父母決定生兒育女才有後續的故事……。依我的常識區分,個體『生存競爭』階段大抵是從出生到就業。其中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由國家提供受教資源,從而降低部分競爭風險;至於有些幸運兒靠著雙親供養念完大學,不啻另外的風險分擔。然而無論如何,身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運作的社會中,每一個體均無逃於成為『人力資源』而遭流動分派的命運,此即走向『生涯發展』階段前的職場競爭。」我正是如此一路走來,中產社會大多數人的遭遇也類似。

 

        一般而言,人生的重頭戲乃集中在第二齡的生涯發展過程,我便列出「成家、立業、不惑、知命、耳順」五階段分述之。這些基本參考了孔子的人生分期,只不過我總是落伍者,每一階段都要掉隊五載。像正式教職便始於三十有五,比同輩都要晚;但到頭來卻選擇提早退休五年,又先於同齡人。面對生涯發展歷程,我想宣揚的乃是「中年中產中隱」的中道:「每個人在其人生階段由生存競爭朝向生涯發展移動之際,務必得未雨綢繆地預作安排。我的建議是『取法乎上,得之其中』,如是方能先苦後甜。在後現代的晚近資本主義文化邏輯思維下,生存競爭與生涯發展的基本預設,不就是向上提昇的中產社會嗎?……小老百姓默默地接受中產生活前提,從而辛勤工作,希望換得安定中之進步……」中產生活寄望政治紛爭越少越好,處處表現抗中而跟對岸不友善,就違反了此一意旨。

 

        就我個人來說,如今已結束生涯發展階段,理當無所事事地靜觀閒賞享受退休得清福。一度回聘客座,只當是在作客,如此便不失生趣閒賞的情趣。我的生趣觀主要受到宋儒程顥的啓發,他的一首名詩〈秋日偶成〉令人拍案叫絕:「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移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更有趣的是,這位老夫子的牌位自古就被供奉在各地孔廟內,列為「先賢」之末;但寫起詩來竟然具有如此道家雅趣,真可謂儒道融通代表人物。本章寫作旨趣如下:「一個人入老尚能靜觀自得乃是福氣,表示少被疾病疼痛所侵擾,可以悠遊地活著。不過悠遊總有告終的一日,培養適然與釋然的心境以作因應方為上策,本章遂順著入老、受病、臨終、善後一路寫去。」最終止於不朽,我乃希望立言以不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