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立言 71:《生命的學問——反思兩岸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三)


 

        我自認有著心智上的潔癖,倘若發現眾人皆醉我獨醒,則寧可離群索居遺世獨立。但這在現實裏終究不可能,乃退而求其次,盡量效法白樂天力行中隱之道。對此我已發展出一套自處論述,稱作「智者逸人」,而與「思者醒客」的自許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智者逸人〉一章內我指出:「成人生命教育可分為『生存基調的鞏固』、『生活步調的安頓』、『生命情調的抉擇』三大方向,它們分別針對人的『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性靈』三個構面,實踐『後現代儒道家』的生存策略、『知識分子生活家』的生活型態,以及『智者逸人』的生命境界。」能夠獨立思考判斷並且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人,就算得上「智者」;而於日常生活中「無為無不為,為而不有」並從困境中抽離以全身而退的藝術,便屬於「逸人」。「逸」指逃走,是逃向生活而非逃避生活的中隱之道。

 

        在寫這些論文時,我剛從行政職務中抽離全身而退,申請到去大陸休假研究一年的機會,不亦快哉。大學休假研究的制度乃效法美國,讓專任教師連續任教七年後,得以帶職帶薪休假作研究,這是根據猶太人耕作七年休耕一年的傳統,讓土地休養生息。此一制度在臺灣大多施行於公立大學內,私校較少落實;未料官方大張旗鼓舉辦高教評鑑,公私一視同仁,竟然讓私校的法規制度一次到位。像我出任陽春院長,又得以利用積分申請到學術休假機會,無不是拜評鑑之賜。此例一開,源頭活水自然來,銘傳倒是大方地從善如流,日後不但正教授享有福利,連副教授都沾光,的確是一種良法美意。當時規定休假歸來,至少要寫一篇學術論文以示研究成果,我對此加碼回報,出版《生命的學問——反思兩岸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一書,末輯四篇皆完成於休假期間,算是不虛此行。

 

        在對岸研究期間所寫的論文之一〈「華人應用哲學」建構試探〉,首次嘗試將過去以《華人應用哲學取向》為副題所撰寫三種教科書的理念說清楚講明白。本論文的特色乃是對哲學所關注的宇宙與人生無所偏廢:「人生並非孤零懸掛著,它既無逃於天地之間,就該學會如何頂天立地。『天地』即是宇宙時空,也稱作『世界』。……宇宙交織出時空世界,它先體現於自然,再發展成社會。人們面對自然與社會,能夠從事科學理解,也可以表達人文關懷;西方人長於前者,中國人重視後者。『中體西用』要求華人無所偏廢,努力尋找屬於本土的因應宇宙與人生之修養哲理。」其中「中體西用」後來修正為「西用中體」立場,以示中土學問的主體核心性。我對宇宙與人生議題的構面,分別提出科學技術哲學、針對群體的應用倫理學,以及運用於個體的教育與教化哲學,這些皆我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