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離退兩年後靜極思動,適巧受邀回母系兼課,讓愛智慧命得以為繼。某日擔任系主任的博士班同班同學尤煌傑,詢以是否有其他新課足以開授,我當即提出「生死哲學」構想,以專門課程型態區隔長期講授的通識課「生死學」。由於是全新課程,必須提出詳細計畫送審;但它卻是早年生死所設計的基本課程之一,跟生死文學、生死心理學、生死社會學、生死宗教學相提並論。好在我曾教過此課,寫起計畫尚稱到位,總算又能讓同學聽到不同聲音。不過以前講生死哲學乃是述而不作,甚至拾人牙慧,將莊子與海德格等人思想翻出來照本宣科,大多沒有本身創見。如今既然有機會重新闡釋,乃思索再寫一書以建構自家論述,進而銜接上大智教化理想。但在構思應以何種文體呈現時,我毅然做了一個大膽決定,打算用性靈小品而非論述文章書寫,以講述個人生死體驗下的生活故事。
我在《學死生——自我大智教化》序言中表示,本書是自傳《觀人生》和論集《大智教化》的「接著講」(馮友蘭語)。馮友蘭用「接著講」相對於「照著講」,以示前者具有承先啓後、推陳出新的寓意。既然要接著講又需有所創意,首先就在書名上作文章;《學死生》是《生死學》倒著說,但並非故弄玄虛,而是有其深意。在此我想到了孫子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以及傅偉勳強調「未知死焉知生」,乃將生死哲學依哲學三大面向次第舖陳。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題為〈死生〉,包括三章:「壹、向死而生:大智本體論;貳、由死觀生:大智認識論;參、輕死重生:大智價值論」,另於下篇討論〈生活〉三章則為:「壹、生存競爭:人生第一齡;貳、生涯發展:人生第二齡;參、生趣閒賞:人生第三齡」,加上楔子及尾聲,又是一部在設定框架中揮灑自如的性靈哲理小品著作。
這種以百帖千字文呈現的書寫方式,乃承繼自《觀生活》,再及於《觀人生》和本書《學死生》,更延續至回憶錄《六經註》與晚近的《新生死學》;至於《宇宙與人生》則寫至九十帖打住,同時納入兩篇關鍵性議論文章。各書收錄持續撰寫的萬字論文,納入相關新書就不必另外結集出版了。《學死生》收錄四篇論文分別為:「壹、從通識教育到大智教化:以生死學為平臺;貳、生死學之思:科學、人文與自然;參、大智教化的意理:天然論哲理學;肆、大智教化的本土化與在地化」,其中末篇從未發表但極具代表性,代表著個人思想另一座里程碑的起點。該論文撰寫於2016年初,適逢總統大選統獨爭議最激烈的時刻;眼見藍綠雙方殺紅了眼,我終於按捺不住而下筆為文加以批判,同時首度明確表白自己的政治立場。此等表態無論是對生命教育或大智教化,都是負責任的作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