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是科學人文通過生命教育的最終產物,具體表徵為觀照宇宙與人生的大智教,這正是眼前新著寫作的宗旨。反身而誠,大智教就是我心目中以「後科學、非宗教、安生死」人生哲理為中心思想的的人生教。回憶十五歲剛考上高中,不時到臺北市牯嶺街舊書攤去尋寶,從此展開終其一生的自我教化修養工夫。十年後撰寫碩士學位論文,在閱讀波普、維根斯坦、杜威、卡納普、莫諾等人的論著中,提煉出科學人文主義的奧義並非偶然,或可視為心智成長的必然。之前十年「感性認同」時期所嚮往的「存在主義—道家—禪宗」三位一體人生哲理,不正是人文主義的體現嗎?法國哲學家沙特曾撰有〈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予我極大啓示。沙特為無神論者,否定西方文化中那位唯一真神;身處東方文化社會,我始終認為沒有什麼好否定的對象,各種信仰無不屬於美感體驗。
我的「非宗教」思想主要效法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安生死」則屬大智教化自度度人的一貫任務;它們都緣起於年輕時研究波普,自一些當代學者的著作中所歸納出的科學人文觀,到如今則升級為「後科學」思想。碩士論文《自我與頭腦》闡述波普《自我及其頭腦》所秉持的「身體、心靈、文化三元世界互動論」,波普對傳統形上學心物問題,提出了多元而非單元的解答。單元主義採取「化約」觀點,將社會文化和心智活動都簡化到身體功能上,這是相當唯物的論點。波普反其道而行,由書名即可看出,頭腦身體其實大幅受到自我心靈主導;尤有甚者,心靈活動更不時被社會文化制約,三者呈現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關聯,此即「三元互動論」之真諦。互動代表開放,波普以《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楬櫫捍衛自由民主政治經濟社會的用心,至今仍蔚為英國政黨政治的重要標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