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立言 05:萊興巴哈《科學的哲學之興起》


 

考碩之前受惠於劉述先大作就「科學的哲學」與「科學底哲學」之清楚分判,讓我對未來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底。我打算探討作為科學底哲學的科學哲學,卻對科學的哲學難以忘懷;這多少是因為哲學系主流學風保守,讓我對另類論述心生嚮往。尤其在大四時發現一書《科學的哲學之興起》,與我的嚮往不謀而合,更覺深獲我心。該書為美籍德國哲學家萊興巴哈最後作品,出版兩年後他便辭世了。萊氏秉持歐陸學術的跨界傳統,在上世紀初廣涉哲學、邏輯、數學、物理諸科,成為分析哲學重要推手。二戰前避禍移居土耳其及美國,擔任洛杉磯加州大學教授。此書由吳定遠中譯,從序言中得知他是白色恐怖下的政治犯,在獄中從事翻譯。我念碩一是1977年的事,當時蔣介石去世未久,高壓統治氛圍猶在,但已稍見鬆動;像科學的哲學這類看似「沒有顏色的思想」,大致不構成問題。

 

猶記1973年考上哲學系之前,曾發生「臺大哲學系事件」,一些年輕學者被解聘,研究存在主義和道家的陳鼓應便在其中。臺大哲學系有著強烈自由主義思想,係受到五、六零年代不平則鳴的殷海光教授影響。他認為邏輯分析正是沒有顏色的思想,其餘多歸戴了有色眼鏡的意識型態,他稱之為「意底牢結」。《科學的哲學之興起》的寫作目的,乃是在美國實用主義地基上,盡量清除固有玄想色彩這些在萊興巴哈看來即為「思辨的哲學」,必須採用「科學的哲學」對治。思辨傳統在西方自古有之,形上學中的本體論便屬最佳代表,宇宙論也不例外。分析哲學走在實證主義的道路上,主張無徵不信,偏偏形而上思辨玄之又玄不知所云,遂主張澈底消滅之。形上學在中國又稱「玄學」,民國十二年的「科玄論戰」即有「打倒玄學鬼」呼聲,這對後世自由主義者而言,就等於心智解放。

 

該書我讀過很受用,碩一時選修「科學哲學研究」,由受過物理學訓練的武長德教授講授,便推薦他採用此書為教材。神父慈悲為懷,接受了我的建議,但是強調站在天主教立場,必須對其中思想嚴加批判,絕非照單全收。他後來成為我的碩、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不啻為恩師。就在細讀全書時,另外一部經典作品中譯本在臺問世,此即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莫諾的《偶然與必然》。該書曾被美國《新聞週刊》選為二十世紀百種必讀書籍之一,其副題為《現代生物學的自然哲學探討》,以生物學作為科學的哲學之基礎,跟萊興巴哈用數學與物理學當基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由於自然科學係由自然哲學轉化創新生成,過時的自然哲學因為採用思辨為方法,被認定要淘汰。但萊興巴哈跟莫諾這些抱持鮮明科學思想的學者,其實都有著強烈人文關懷精神,正是「科學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