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立言 04:劉述先《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


        高中時代消磨五載讀了不少雜書,反映出我的雜家性格,同時培養出對於「存在主義道家禪宗」三位一體人生哲理的終身認同。當時把道家思想和存在主義相提並論的,正是日後成為著名道家學者的陳鼓應;至於將禪宗思想銜接上西方理念的,則為旅美日本學者鈴木大拙。半世紀前我喜讀志文的「新潮文庫」及商務的「人人文庫」,鈴木著作多收錄於前者,陳鼓應之書則常見於後者;不過在大學時代唯一令我受益匪淺的著作,乃是「人人文庫」內的《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該書作者劉述先,曾與「生死學之父」傅偉勳為臺大哲學系睡上下舖的室友,後來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任。他另一部書題為《生命情調的抉擇》,其說日後不斷被我訴諸筆端,且身體力行。劉述先為新儒家學者,2013年金秋曾與之在深圳一道開會並暢飲紅酒,三年後他與世長辭,享年八十有二。

 

 《新時代》是劉述先而立之年的作品,雖然列為口袋書流傳,卻是道地的全方位思想論述。它不但橫跨西方、印度、中國三大哲學系統,更廣涉科學、哲學、宗教等多元題材,而收尾於〈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和〈現代哲學的定位〉兩章,由標題即可得見作者視野之宏大。這本小書我自上大學後便已購得,卻從大二結束的暑假方展開詳閱,歷時一學期始讀畢。當時正在為念哲學系的後路而思索,是出國改行讀心理學,還是更上層樓進研究所。後來我選擇考碩士班研究科學哲學,其緣起正是讀了《新時代》首章〈二十世紀科學哲學潮流的評價〉;劉述先用心分判「科學的哲學」與「科學底哲學」,令我相當受用。簡單地說,科學底哲學即是列為哲學分支學科的一般性科學哲學,而科學的哲學則屬深具科學性格的哲學思想;「卡維波」等人的分析哲學路數,正是後者頗具代表性例證。

 

       近半世紀後反身而誠,我發覺自己涉足哲學一大弔詭現象,便是知情意行在學術上的分裂。我因為對前述三位一體思想的情意認同而擇善固執報考哲學系,然而一旦決定要念研究所,卻無心對之從事知識性探討。在我看來,人生信念一如宗教信仰,是給人相信而非研究的;我認同道家思想安於現世的自然主義人生觀,希望順乎自然過日子,死而後已。至於上研究所就等於選擇走向學術研究的生涯道路,那就應該鑽研信而有徵的經驗科學知識。從知識史視角看,現代自然科學的前身乃是自然哲學,亦即哲學形上學中的宇宙論。我年輕時一度嚮往當科學家,甚至選生物系為輔系,讀碩、博士班分別從事生物哲學和物理哲學探究,為我搭橋的正是波普。長壽的他起初研究數學邏輯,中年後涉足物理科學及社會科學,老年又轉向生命科學,可謂如假包換出入自如的「通人」類型大哲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