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我幾乎讀遍波普著作,再花四個月一氣呵成十二萬字論文;恩師依然慈悲為懷,僅提出少許意見,並未作出大更動。畢竟是計劃書寫,理論架構很重要;我因為對波普所有著作自編分類索引,所以能夠有系統地掌握住其思想的微言大義。論文通過宇宙與人生的雙重視角,研究波普的存在哲學;他心目中的「存在」,屬於傳統哲學中相對於「本質」的普遍概念,而非如現代存在主義特別標榜的個人之存在,不過二者仍有相通之處。論文既然是全方位研究,有必要把握「抓大放小、去繁從簡」原則撰寫,以避免小題大作可能發生的掛一漏萬。全文參考文獻共有二百四十六種,跟我日後升等著作引用三百種幾乎不相上下。而既然要在學術規範下進行語文遊戲(維根斯坦語),必須奉行流行規矩。當時要求研究西方哲學要盡量採用原典,我便引述大量一手資料,並標明頁碼以示負責。
寫學位論文幾乎就等於在著書,日後可能出版。未料我的博士論文命運多舛,歷經十八年才以《波普》之名公開問世,但只包括原作的四分之三。其餘四分之一主要是以波普思想跟天主教哲學作出對比,很早便刊載於《輔仁哲學論集》內。論文的核心內容包括兩部分:〈巴柏存在哲學的背景〉,依「形上學、知識學、倫理學」次第討論;〈巴柏的存在哲學〉,則對其「真理、理性、實在」三大概念加以闡述。波普發展出一套「常識實在論」,用以對傳統哲學撥雲見日,希望將附著在「身體、心靈、文化三元世界」上面的神祕玄想氛圍盡量掃除。他所使用的工具是「理性」批判,進而發現經過嚴謹邏輯檢證的「真理」,以及「實在」的世界。在我看來,這是一套平易近人的哲學方法與治學態度,相對於史上以及圈內那些玄之又玄的議論,無疑高明許多,也因此我希望將之說清楚講明白。
若對西方文明史加以回顧,哲學正是百學之王;事實上在西方學術傳統中,什麼都隸屬於哲學,也因此到如今任何人拿到專業以外的學術學位,均稱作「哲學博士」。如果說有其他學科一開始就足以跟哲學分庭抗禮,大概只有數學;但是數學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也經由邏輯演算跟哲學產生關聯。波普正係從研究「科學發現的邏輯」展開其學術生涯,這也是早年代表作的名稱。他年輕時當過中學老師,教的是數學和物理;當老師要念心理學,而他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便是思維心理學。經由學習上的自覺,他發現邏輯思考追求客觀,心理活動卻不脫主觀。當科學知識決定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就有必要盡量擺脫主觀成見的影響。人們經常採用的歸納思考,就被他視為一廂情願的心理作用而應避免。但是身為人又不能不主觀地關愛他人,於是為「科學人文主義」留下了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