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學思憶往 64 :觀生活




    《觀生活》無論如何也算是我頭一部人生哲學著作,但它既未呈現為學術論著,亦不屬於教科書,而是有其一貫內在理路的百帖千字文。採取小品文形式舖陳我的人生觀,其實是想用「生命敘事」或「生活故事」的情意書寫,來體現活學活用的效果。回想我曾在空中大學擔任「人生哲學」一科的面授教師,見考試居然用非對即錯的是非題,來評量學生的人生觀解,令我深感無奈。後來在銘傳開同名通識課,就想到用小文章來談大道理,只可惜當年還未動筆,只能拿些坊間的美文借題發揮一番。用小品來表達哲理,是我在南華任教的事;之後再回到銘傳,手中已有自己的心得了,就讓學生同樣寫心得當作業繳交評分。這是一種情意教育下的體驗工夫,評量標準就看年輕人有沒有參與感,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而非拿別人的文章搪塞,但不幸還是發生了小小憾事。

    事情是這樣的:我請同學繳交心得作為平時成績,有人全力以赴很當一回事,有的便草草寫幾行虛應故事一番,等而下之則是用抄襲拼貼交差了事。最令我惱火的是,有個小伙子抄了一篇討論為學與做人的文章,居然是從校報的社論下載的;他大概以為我不會讀學生報紙,偏偏那篇社論的作者正是我,這下子摸魚摸到大螃蟹啦!我當即罰他抄寫原文一百遍,否則該科當掉;後來於心不忍,輕判抄十遍算了。其實退一步想,一種米養百樣人,每一班都有用功的和打混的學生;而我教的又是大家心目中的「營養學分」,只能盡可能提供年輕人一些心靈養分,吸收不吸收得了,就看他們用心與否了。我常苦口婆心表示,上大學不像中小學是義務教育,而是權利教育;大家都有求知的權利,自願放棄不是賺而是賠。當然這還是要看同學們怎麼想,想我大學時代也不是用功的好學生啊!

    《觀生活》所展現的人生哲理,前半部是採取我在建構生死學時所使用的框架,只是將「生死學」轉化為哲學性的「人學」,再依理論面的「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與實務面的「教育、輔導、關懷、管理」,總共九大面向加以引申闡述;至於後半部則以「修身、齊家、合群、治國、入世」舖陳「生活的開展」,再取「真、善、美、聖」觀照「生活的本質」。對此我自認為已於人生諸般面面俱顧,無所偏廢;後來為了要償還出版商的書債,遂另外創作一本生活心理學通俗著述,由「生活的開展」倒著講,倒也頗能自圓其說。在《觀生活》的末尾,我再度拈出自己的哲學觀點,此即之前三年於《教育哲學》一書中所楬櫫的「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十餘年後的今天,我已將其深化,稱之為「天然論哲理學」,以作為「大智教化」的哲理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