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學思憶往 58 :性愛與婚姻倫理




    「生命教育類」課程一旦列為高中必選,便需要大量師資投入,臺大和輔大就連續多年開設師資班,以供有志於此道的在職教師修習學分取得證書,一般列為老師的第二或第三專長。由於要修的學分多達三十餘,不可能一下子修完,而必須長期抗戰。我曾經多年應邀講授「生死關懷」一科中的喪葬議題,接觸不少受訓學員,大家公認基本倫理學最難念,而應用倫理學及生死學則興味十足。事實也是如此,基本倫理課教道德思考推理,紙上談兵,玄之又玄,非哲學背景者肯定吃不消,學分卻佔得很重,反映出身為倫理學教授的主事者一片苦心。而應用倫理與生死關懷課大受歡迎,無疑是因為它們貼近生活,能夠學以致用。像「性愛與婚姻倫理」、「生命與科技倫理」這類題目,相信連學生也會大感興趣而積極選修;可是規定就只能選一學分,多少令人意猶未盡。

    性愛與婚姻倫理是應用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科課綱提出「性整全的人」行事三大責任:尊重、不傷害、真誠負責;用以培養學生三項核心能力:「探索兩性關係、友誼與戀愛的倫理議題」、「探索與瞭解合乎倫理的性行為與性關係」、「探索與婚姻有關的倫理議題」。年輕人懂得這些道理固然是好,但是環顧現實,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人,是循著「戀愛—性愛—婚姻」三部曲成長發展的,婚前性行為似乎已屬常見而非特殊情況。然而課綱作者對此卻不予認同,並表示「沒有法定的契約與合法地位,不被社會團體成員所承認與接納」、「會造成性愛倫理的問題,甚至阻礙了人的成熟發展」。此種保守看法在同志成家都已經合法化的臺灣,非但不合時宜,而且曲高和寡,難以被受教的下一代所接納。改善之道必須先從正視當前的多元論述著手,在批判中求進步。

    平心而論,本科目一旦放在高中課表中,相信會引起大批未成年人高度好奇與探索興趣。教師大可從善如流,以開放態度授業解惑一番;但若想深入傳道,也就是讓同學們從事倫理學習,就必須先確認要傳授那些觀點,方能恰到好處且事半功倍。我的看法是先從關懷倫理入手,然後擴充至對德性和品格的討論,行有餘力再處理義務論與效益論的爭議,這才是應用倫理學該走的路線。何況關懷倫理對性愛與婚姻議題格外具有意義,因為它是由女性主義學者所創立發展的人倫相處之道,具有打破性別宰制、包容多元關係的特色;相較於那些既保守又過時的傳統觀點,肯定會有效達成教學目的。其實任何教學活動都需要事先進行策略思考,亦即「在做對一件事之前,先確定那一件事值得去做」。生命教育固然有其良法美意,但若跟廣大受教對象的知行脫節,倒不如不教也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