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學思憶往 60 :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



    將作為德育的倫理教育或道德教育,轉化擴充為更形多元的生命教育,當然不能只介紹及討論哲學方面的倫理道德議題,而必須放大視野,納入更多人文關注;若以此為標準看,當年高中「生命教育類」課程,至少已符合形式上的要求。高中生命課共規劃八門,除一門為概論外,進階課分屬哲學、心理學、宗教學及生死學;前二者為基本學科,後二者則歸跨領域學科。課程以終極關懷、倫理實踐和靈性發展為目標,其中又以後者最為關鍵;它希望「協助學生追求正向的自我觀念,增進人格與心靈的成長」,其用意則在於「將生命知識內化為生命智慧,使人能夠在『實踐』面『誠於中、形於外』,而將知情意行統整起來」。這不啻為德育的最高理想,亦即知行合一;但既然已轉化擴充為生命教育,理當打破德育壁壘,至少將促進團體活動的群育,以及激發美感體驗的美育一併納入。

    靈性即精神性,人格與靈性課遂紮根於心理學;本科課綱要求學生能夠「瞭解心理學中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與超個人心理學派對人性的基本假設」,但這些只是流行於美國的科學心理學「四大勢力」,並未及於歐陸及中國的哲學心理學議論。進一步看,本科其實包括兩階段進程,亦即由「人格統整」走向「靈性發展」;它對前者的解釋為:「是指一個人在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也指一個人在人格內部如身心靈或知情意行上的一致與和諧。」而人格統整則可以通過品格教育來實現:「品格教育是強調『人應如何生活?』這個問題比起抽象的道德原則或理論更為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價值、態度或德行。」心理學至此又回到倫理學,通過倫理實踐讓人格統整充分體現,從而進一步走上靈性發展的大道;只是本科採用超個人心理學路線,相當值得商榷。

    「靈性發展」係以「第四勢力」超個人心理學為依歸,而這又來自「第三勢力」人本心理學家對自身不滿與不足的改革創新之道,尤其是提出「人類需求理論」的馬斯洛。課綱指出:「馬斯洛在晚年對於需求理論的修訂,增加了『靈性需求』為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其於生命教育的作用則為:「透過靈性發展,協助學生瞭解我是誰、對自我的探索與期待、對生命意義的建構與追尋,及對信仰的盼望等的追尋。」就有關信仰部分,課綱的界定是:「傾向相信超越我們感官世界的經驗」,以及「對上帝、上天或終極存有的回應」;這是十足西方宗教信仰的看法,我表示尊重,但強烈建議應於在地生命課程中,納入中華本土文化的人文自然信念,讓學生有所反思,並做出妥善的存在抉擇。我所提倡的生命教育民間版稱作「大智教化」,主張「靈性即性靈」,將人生美學列為選項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