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都是官方生命教育的諍友;「諍」代表批判,「友」意味認同。在2004年出版的《生命教育概論》內,我就表示樂見哲學學者當家制定政策,只是對出爐的課綱明顯西化及宗教化,卻嚴重缺乏中華本土文化內涵而感到失望。從上世紀末生命教育問世至今的發展軌跡看,它幾乎完全取代了傳統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傳統德育由於殘留不少「獨尊儒術」的餘緒,自「五四運動」以來便不斷受人詬病,甚至呼籲「打倒孔家店」欲去之而後快。國共內戰後兩岸分治,人民共和國藉馬列主義橫掃一切,終於引發「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改革開放逐漸撥亂反正,進入本世紀開始提倡尊孔,並興起國學熱,果真「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相形之下,民國似乎轉得更遠,不但期望改朝換代,更不斷「去中國化」,全盤西化的「生命教育」意外成了同路人。
特指的「生命教育」是世紀初由科學家領軍所進行教育改革下的產物,改革目標之一係以「學習領域」取代學科教學,於是傳統上「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公民」等明確德育科目,一一從課表上消失;即使「生命教育」最初也只是綜合活動領域內的不顯眼議題,直到後來才發展成為正式課程。而這其間的青黃不接時期,中小學生幾乎完全得不著德育的薰習,被不少學者譏為「缺德」教育。德育不彰固然有部分原因是科技當道、智育掛帥,但跟資源被稀釋也有關係;即使官方成功以「生命教育」取代傳統德育,但在轉型期間,一度差點被從事訓育工作的輔導諮商專家所收編,所幸有一批臺大加輔大的天主教哲學學者力挽狂瀾,終於讓高中課綱得以通過,生命課程正式登場。這批學者中有的打造「研發育成中心」,有的開創「哲學諮商」,從而出現新局。
高中「生命教育類」課程進階七科分為三個面向:終極關懷、倫理實踐、靈性發展;以哲學和宗教因應生死問題屬於終極關懷,道德思考及應用倫理則歸倫理實踐,最後達於人格統整下的靈性發展,形成整全的人。「道德思考與抉擇」教的乃是西方基本倫理學,包括古代的德性論、近代的義務論與效益論,以及當代的關懷論;其中講究德目規範的古典德性倫理,於上世紀轉化出新興的品格倫理。課綱指示的核心能力,要求學生理解彼此的關係:「關懷倫理與德性倫理可以說是當代倫理學對於效益主義與康德倫理纏訟不休的一種反應與另類思考。」倫理學提出道德規範,希望教學與教材都秉持「態度應該公正,立場不必中立」的原則行事,教導「人應該持有立場,但對另類思想也應該保持傾聽的態度,並對自己所採取的立場保持一種允許反省的距離。」誠哉斯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