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我出版了兩冊套書,主題都是《生命教育》,副題分為《倫理與科學》及《學理與體驗》,序言皆稱〈生命教育二書〉,結集了此前十年的生命書寫,當時生死學正方興未艾。2007年底我再度端出兩冊套書,主題分為《觀生死》及《觀生活》,副題則是《自我生命教育》,序言各取〈心靈會客室〉和〈生命情調的抉擇〉,開啟了此後十年的大智書寫,凝聚出今日的「大智教化」論述。我所建構的「大智教化」,自視為官方「生命教育」的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秉持「各自表述、各取所需」精神,彰顯「安身立命、了生脫死」宏旨。2016年中出版的《學死生》,反思了自2001年中《生死學》問世十五年以來的生死探問,拈出「向死而生、由死觀生、輕死重生」三部曲的哲理論述,此乃對《觀生死》「生老病死、生住異滅、生生不息、反身而誠」四部曲的常識深化。
第二批套書的誕生其實十分偶然,當時我在四年之間連續寫成七種教科書,篇章之後都附有〈心靈會客室〉專欄,共得百餘帖。專欄的柔性訴求得到學生廣泛認同,詢以是否能夠結集出版單行本,予我相當激勵作用,遂動手整理修訂舊作。與此同時,一家知名出版機構正在規劃通俗心理學叢書,邀我共襄盛舉,我當然樂於參與其事,於是選在2007年大年初一開春動筆。或許是樂在其中,意志集中,力量也集中,居然在十六天內便完成百帖千字文;平均每日六、七千言,大約跟當年在電視臺當雜誌記者的功力不相上下,二十五年下來寶刀猶未老,頗感欣慰。只是這種快樂與欣慰,不久之後就被編輯當頭潑冷水,全書退稿啦!原來我把人家設計的生活心理學通俗著作,寫成了人生哲理系列表述,當然不符所需。但是已經簽約領錢,不能不有所交代,只好另外再寫一本交差。
別人不要的那本放著可惜,正好小品文結集已經成形;反正都是百帖千字文,就乾脆搭配在一道,編成套書出版。如此一來,既屬意外收穫,也算圓滿結局;事後想來,不禁菀爾一笑。生死與生活可以對照地看,非死即活;新的套書從死之觀照寫到生之哲理,預示了日後三部曲論述的方向。平心而論,《觀生死》寫得比《觀生活》來得活;雖同為小品文形式,但前者來自散布各書的多元專欄,後者則屬一氣呵成的系統表述。專欄文章當然依於不同教科書的主旨而寫,它們分屬生死學、醫學倫理、生命教育、教育哲學、教育學、殯葬學、殯葬教育。面對如此多元的論述,我在編修專欄文章之際,採取的乃是「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原則;幾經調整纂輯,終於浮現相互參照、前後呼應的理路,閱讀起來非但不感吃力,反而還會發現其中的連貫性,這是我引以自豪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