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學思憶往 08:哲學系




    滿二十歲那年我考入輔大哲學系,入學日跟生日差十天,果真是弱冠大禮。沒有想到這一進門就跟它結緣了近四十六載,目前還在系上兼課。每週有一晚去上課時,從當年受業的教室門前走過,或停住腳看著樓下的蓮花池,往事便會像模糊的夜色般浮上來,令人感慨繫之。我是母系的「純種」,學士、碩士、博士十年寒窗,留下多少美麗與哀愁。拿到最高學位便受聘於銘傳商專,二十五年半滿六十自動離退,中間還有四年去嘉義的南華學院及大同商專築夢與逐夢,浪漫一陣悵然而後已。去南華是辦生死學研究所,到大同則為籌設生命事業管理科,後者就是殯葬系。我認為這些都跟哲學有關,是哲學的終極應用,也就是我所謂的「大智教化」。提早退休後我跑去對岸推廣大智教化,還曾當過一家民辦的國學院院長。無奈老來已難以遠離臺灣的健保,還是回頭安身立命來得踏實。

    「安身立命」為禪宗語,可引申為「安頓身心,樹立理想」。我近年以兼課及志工安頓身心,以大智教化樹立理想;具體作法是在母系及銘傳教生死學,並到臺北榮總的安寧病房當志工。人生幾何,雖然不知道能活多久,但是踏進入老之年,大去之日肯定不會太遠。我的退休年金是依據平均餘命來給付,表單上載明兩百七十六個月,亦即二十三年,表示我應該活到八十三歲才回本,但誰又是靠統計數字過活的呢?何況活得長不一定代表活得好,生命品質還是首要考量。這些課題都屬於生命倫理學的關注焦點,於是問題又轉回到哲學上面來。當年我念哲學系修倫理課,教授講的都是大原則、深道理;可是人一旦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卻可能需要看情況而定,這便是「原則主義」與「脈絡主義」相對之處。哲學系必須與時俱進、從善如流,多講些應用知識,以利年輕人學以致用。

    據我所知,母系可說是國內陣容最大、活動力最強的哲學系;當少子化風潮掃過,有些學校都已經營困難,我們雖然停招夜間班,卻仍能維持日間兩班,加上碩士、碩專及博士班,好一座愛智大家庭!這種盛況在我看來其來有自,正是天主教會長期支持的結果,使得母系蔚為全球前二百五十名以內的哲學系。天主教認同並提倡的「士林哲學」,正是輔仁的核心價值;不止哲學系,更覆蓋全校,因此校內設有一座「天主教學術研究院」。我雖非天主教友,但感謝母系在我受教的十年中,帶給我的潛移默化,那便是對於西方文明根源的深刻體認。眾所週知,西方文明融匯貫通希臘哲學思想與基督宗教信仰兩大傳統;前者於十七世紀發展出科學,後者亦陸續分化出不同系統。我的哲學訓練對此二者無所偏廢,為我帶來更開闊的視野,終於在學思歷程中出入自如、收放自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