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學思憶往 02: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一套人生信念,與宗教信仰類似,有神聖和通俗境界之分;神聖面為哲學知識,通俗面則歸生活常識。我決心念哲學,無疑是受到存在主義影響而擇善固執,但半個世紀下來,似乎從未認真「研究」過存在主義;不是沒有興趣,實乃認知心不相應也。平心而論,我在十五、六歲時一接觸存在思想便備覺親切,但這只是氣質上的貼近感動,沒什麼道理好講,單純就是「相信」。吾十有五靈性開竅,先是「相信」存在主義揭示了人生奧秘,繼而發現道家、禪宗與精神分析思想亦各有千秋,就這麼終其一生念茲在茲。「相信」來自直覺感受,我的憤世嫉俗孤僻個性,使我嚮往特立獨行的人格典型,於是我從存在主義和精神分析回溯至十九世紀一位怪咖,那便是叔本華。他分別通過尼采與佛洛伊德影響後世,帶給我極大的心靈震撼及啟示。

         存在主義是我最初接觸到的哲學思想,時間大約1968左右;這並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時代背景的。上世紀六零年代出現狂飆的歲月,亞洲越戰、大陸文革、柏克萊及巴黎學潮、布拉格之春等等事件層出不窮,而追求個性自覺自主的存在思潮,正好趕上時機為之推波助瀾,臺灣當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因此我在高中階段得以邂逅存在主義,多少有些生逢其時、水到渠成,但沒想到它還真的影響了我的大半生。我再三強調存在主義是一套人生信念或信仰,它在西方分為有神無神兩種,前者跟基督宗教掛勾自不待言,後者則自視為「人文主義者」。我雖然從小到大不時跟基督徒結緣,卻僅止於隨緣流轉,始終未受天啟感召而靈動,但我不認為自己心目中「無神」。「無神」是對上主的否定,我並無意否定祂,充其量「不可知」而已,一如佛說「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

         「存在主義」之說將屆百秩,至於特指人的「存在」之思想,則還要再回溯七十年,到丹麥哲學家齊克果身上。這位短命的虔誠基督徒,一生苦心焦思自己降臨人間的「存在」處境,留下深刻的思想著作,開啟其後的存在思潮。此中還有一位承先啟後的無神思想家尼采,他一度對叔本華深為折服,日後超越之而走出自己的路。至於「存在主義」哲思則為無神的沙特所彰顯,但被他點名的哲人卻不以為然。沙特楬櫫出「存在先於本質」的命題為此定位,他曾舉一把剪刀為反例;裁剪的本質功能先於剪刀實體,相反地,有自覺的人類個體卻肯定是例外。沙特受到同為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所啟發,後者拈出「我思故我在」而廣為人知。人作為思維主體足以決定自己的命運,無需假上主之手來安頓。這種觀點加上卡繆筆下薛西弗斯荒謬的處境,啟蒙了我年少輕狂的心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