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級結束前,選擇乙丁組繼續往下念,似乎就大致註定了未來生涯發展的方向。當年大學聯考分為甲乙丙丁四組,甲丙組考理工醫農科系,屬自然類組;乙丁組考文法商,即社會類組。那時候我讀的成功高中一屆有十四班,畢業時十班考自然類、四班社會類;其中自然類又依考科分理工及醫農組,而社會類文法商考科相同,僅國文計分有異。雖然至今社會上仍有重理工輕文法的心態,但念社會組絕非無用之輩,看看接連三任總統都是臺大法律系畢業生便知一二。真正被人家看不起的,恐怕只有學文科的男生,我即是其中之一。這並非空穴來風,記得我還在學時,有報紙曾轉載某大學的問卷調查,想知道女生願意嫁給那個學院畢業的男生,結果文學院得零分,一時令全國文科男生為之氣短,連我也不知何去何從。偏見雖屬刻板印象,卻其來有自。
不說也知道,考乙組念文科就業困難;尤其是哲學系,更不易學以致用。但我十八、九歲準備考大學時卻很任性,說好聽叫擇善固執;八成中了存在主義的毒,堅持要考哲學系或心理系。結果因為功課太差,頭一年大學落榜,只能上三專;心想過去連五專都不念,何況三專,就去補習班準備重考。第二年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棄三科拼三科,完全不顧國英數,只押寶史地主義,到頭來居然奏效。那年頭錄取光看總分,有人數學鴨蛋依然上榜,我則考十六分,英文也僅得四十一分。成績難看部分原因是倒扣,除國文作文及主義問答外全為測驗題,數學更有多選題,一劃錯便大失分。我因為繳卷前隨手擦掉一題數學答案,結果竟跟教育心理系失之交臂。但是後來在教育研究所和師資培育中心教了十二年,當上老師的老師,心理上多少得到一些補償。
上專科、念大學或讀研究所,是否真的能夠決定一個人的生涯方向?依照我任教三十六載的觀察所得,決定不一定,影響肯定有。這牽涉到入行及改行的種種可能,像我念哲學,出路原本就窄,算算只有耍筆桿和耍嘴皮兩條路,結果我都做過;退伍後當了三年雜誌記者,後來又任職三十餘載大專教師。相形之下,學商管的、念理工的,大概真的稱得上海闊天空了。不過儘管老一輩說東道西,年輕人還是跟著自己興趣走比較踏實。我父親是軍人作家,家中已有一位哥哥去從軍,所以聽說我想念哲學倒也不反對。仔細回想,自己的學思歷程彷彿應了兩句話:「做了過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用自己的說法:「一開始我選擇了哲學,到頭來哲學選擇了我。」倘若從我對哲學「靈動」算起,至今已超過五十個年頭了。最近六年我終於發展出自己的哲思道路,此即「大智教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