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
印象裏我是上過幼兒園的,那個年頭稱作「幼稚園」;我想自己當時一定十分幼稚,非常調皮搗蛋,以至於讓老師向我母親抱怨,我一個人要當四個人管。這件事在半個世紀後還被老母不時提及,令我懷疑自己小時候很可能是過動兒。過動兒的特性就是坐不住,而沒定性的人很可能會一事無成。不過事情也並非那麼絕對,如果讓過動兒朝拚命動的方向發展,也許會大有出息,此事已在榮獲八面奧運金牌的美國游泳選手身上得到印證。至於我可說完全沒有運動天份,好動純粹就是心浮氣躁使然。幸好年歲日長以後,我學會盡量將生活簡化與淨化,然後集中心力到少數對我有意義的事務上;即使無法專注,也不會毫無所獲。如今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不外寫作、志工與教學三者。
教學與研究曾經是我身為大學教師的興之所在,如今退休兼課,只能視為志工性質,歡喜做便是。至於過去在學校裏擔任行政工作,那是五十歲以前的人生試鍊;年過半百之後,能免則免吧!唯有寫作一事,始終是我心目中「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崇高事業。我雖然當過記者,靠耍筆桿混飯吃,但總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成不了大氣候,以至如今僅能寄情小品散文以聊勝於無。我羨慕那些能信手寫小說的人,猶記得住校時在宿舍內吃火鍋,當酒肉穿腸過之餘,只見大伙兒皆是滿口荒唐言,卻有一名學弟可以一邊手握酒杯暢飲,一邊下筆百萬大軍,此人即是張大春。另外我還聽說小說家張系國可以一邊讓兒女爬上身,一邊在筆下爬格子,這般定力不知是如何培養的?總之,我這一生對此是難以體會的,因為我既無子女又未曾寫小說。
有小孩的家庭可以享天倫之樂,而父母的快樂相當大程度地建築在子女的快樂身上;究竟今天的孩子快不快樂?我不太確定,唯一確定的是我在念幼稚園時,並沒有什麼造成不快樂的壓力存在。但願不是我跟不上時代,現在的兒童似乎要學習的內容實在太多,例如外語、電腦、樂器等等;當然這些都是未來的事業發展及生活修養之所需。不過我總覺得太小就接觸難免揠苗助長。也許樂器應該從小學起,可是一個五音明顯不辨的孩子,買臺鋼琴給他就嫌多餘。我同意在幼兒園階段應該及早發掘孩子的潛能,但為人父母者不能陷入「避免輸在起跑點」的迷思,而一味去讓子女學東學西。有時候放羊吃草是最好的學前教育,何況有些兒童確實可能大器晚成。起跑點固然重要,但唯有跑到終點才算數,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