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終
1993年初,我跟隨一個師生訪問團前往大陸,在心理學前輩黃天中教授帶領下,走訪了當時的天津醫學院,首次接觸到「臨終關懷」活動。二十四年過去了,改名後的天津醫科大學,如今已成為大陸上首屈一指的臨終關懷教學與研究機構,面向十幾億中國人推廣「善終」的觀念。「臨終關懷」在臺灣最早稱作「安寧照顧」,後來改為「安寧療護」,再擴充為「安寧緩和醫療」或「安寧與緩和療護」,但我還是覺得大陸的名稱淺顯易懂:對臨終病人的關懷照顧。不過事情並沒有像表面上那麼簡單。因為現代醫療科技發達,即使是臨終病人,也必須救治到底;所以關懷照顧經常被加護急救所取代,死而後已,卻未得善終。為了讓末期臨終病人擁有另類選擇,西方國家乃發展出「緩和醫療」,以取代急救治療。
緩和醫療以緩和病情為主,事實上已不再進行無謂的治療了。但是如此作法,在病家看來無異是「等死」;醫護人員很難說服病人和家屬,放棄最後一線希望。這件事表面看起來很殘酷,但是仔細一想,它正是每個人終究必須面對的現實;臨終關懷適足以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合乎人性。記得有一回到淡水馬偕醫院安寧病房去參觀,他們送了一卷公益教學錄影帶,我帶回來放給學生看,大家終於曉得是怎麼一回事。節目裏有孫越、陶大偉、張小燕講解,大意指人生是一段旅程,到了站就該下車,這點我想人人都懂。問題是有些人的臨終階段,需要拖上一段時間,卻很容易被人間遺棄;也就是所謂「生物性死亡」之前的「社會性死亡」,這的確不是一件妥當作法。
無論是「臨終關懷」還是「緩和醫療」,其目的都在為末期病人送終,同時希望他們能夠得到善終。在臺灣,安寧與緩和療護的主要對象乃是癌末病人。由於每年死亡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癌症患者;而癌末病患必須忍受半年上下的痛苦歷程,緩和醫療即為緩解此一痛苦而發。我對緩和醫療的瞭解,最早來自一冊書《情深到來生:安寧照顧》所介紹的美國實況,近年臺灣也有不少學者專家通過醫護現場的考察,記錄下安寧病房的點點滴滴,可視為極佳的在地化生命教育教材。不過像「臨終關懷」這樣的概念或議題,要想深入人心,不只是在學校推廣生命教育,更必須把它擴充為一種全民教育。唯有把死亡和臨終的議題,納入每一個人的人生觀當中來考量,生命方能真正彰顯出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