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義理 27∕48】
舊稱群學的社會學,研究人群之性質與關係。現今人群常以民族結合,且多歸屬於國家,像中華民國在臺灣,主要即為漢人社會。我聽說自己的祖先是蒙古族軍士,於元代由皇帝賜漢姓而南遷,至今幾乎全盤漢化。當前我是以「外省第二代」的社會標籤居住於臺灣,卻不知為何見外於絕大多數閩南後裔的族群。臺語不輪轉似為唯一障礙,不過有四年在中南部嘉義任教,好歹也學會十二首閩南歌曲朗朗上口,用以跟鄉親搏感情。事實上在我看來,現在的臺灣雖有不少原住民和新住民,但作為社會主體的漢人文化仍具頗高同質性,不似美國與西歐的熔爐型態,或是大陸及俄國的多民族共和。也因此近年全球瀰漫在族群戰爭與難民流離的動盪中,造成各方社會皆出現恐怖主義陰影。相形之下,臺灣算是穩當安定的了。
孫中山嘗言:「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國家社會由個人所組成,而人心的向背則決定了社會之興衰。社會學由哲學家創始至今約一百八十年,發展出兩條性質相異的取徑,一為結構功能論,另一則係衝突論;前者視社會為一具體結構而具塑造個人的功能,後者則以不同階級的衝突來說明社會演變。它們分別以社會馴化的美國社會學及主張社會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為代表,二者皆屬主流觀點且異中有同,就是都以群體凌駕於個體,而將人心的自我貞定作用予以壓縮。然而在這些主流觀點之外,另有多元善體人意、貼近人心的思想值得參考。它們用以安頓群己關係,而不致讓個人為社會所吞噬。此等另類立場就包括我所嚮往的「存在主義─道家─禪宗」一系彰顯個體的生命學問,它們有的僅將社會當作個人存在的背景,有的甚至對社會視而不見。
年過半百後在職場生涯中載沉載浮,彷彿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便越發想為群己關係找答案,結果有幸於五十四歲時,讀到新生代社會學者羅中峰所寫的博士論文專書《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一時頗見醍醐灌頂之效。我正是在此書中發現白居易的「中隱之道」,立刻茅塞頓開,終於花甲前後拈出「中年中產中隱」的大智教化真諦。羅中峰為臺灣社會學大老葉啟政的門生,葉老早年由哲學通過心理學走向社會學,近年以數部西方社會哲學思想史著述奠定大師地位。他發展出一套「修養社會學」論述,以「愛與關懷」作為群己關係的核心價值,並極力推廣東方思想文化的美善,用以解消西方世界群己之間所存在的緊張狀態。他主張通過個體努力修為,將社會宰制盡可能化為無形,生命的意義始得發揚光大,這也是大智教化的一貫信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