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性與靈:性 靈




【生死義理 3248

「靈性即性靈」是我在中華文化土壤中所發現的瑰寶,此為西方文化所無,故於林語堂以《生活的藝術》向西方人引介之後,激發極大迴響,歷久不衰。林語堂的大作係於對日抗戰之際以英文在美出版,讓洋人首次認識到孔夫子教誨之外的另類人生妙境,那便是圍繞著道家豁達精神的身心滿足,最終以自適的幽默感定性。《生活的藝術》原擬題為《抒情哲學》,即屬情意取向的人生義理。林語堂在書中探問「誰最會享受人生」,頭一個「發現自己」的人即是莊子。無獨有偶地,傅偉勳亦宣稱莊子乃「中國生死學的開創者」,原因正是他能夠以自由之本真由死觀生,從而了生脫死,在亙古的歷史長河中,充分體現性靈之美。性靈書寫雖然在晚明才蔚為文學流派,但它在先秦道家內便已埋下伏筆;而今邁入二十一世紀,更有簡化與淨化人們身心的功能。

放大來看,「靈性即性靈」是一套由我所建構,以「存在主義─道家─禪宗」三位一體思想為核心價值的「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人生信念,藉「大智教化」之名,分「向死而生」、「由死觀生」、「輕死重生」三方面闡述之,期能助人由「生存競爭」通過「生涯發展」順利走向「生趣閒賞」階段。我目前已通過此一過渡時期,因此更易於感同身受。一般而言,生涯發展終止於屆年或屆齡退休,從此不是向上揚昇就是向下沉淪。我有一個大學同窗,畢業感言只有「一眼望見人生的盡頭」寥寥數字。而他在三十年公務員生涯告一段落後,「俯首甘為孺子牛」,從此全職擔任兩名寶貝兒子的陪讀,並隨時記錄他們的成長歷程,自己在電腦上編輯成畫冊,然後花大錢印刷限量出版,供親朋好友展閱。這是人生成功轉型的例證,頗具啟發價值。相形之下,我則選擇提早離退,以靜待性靈開顯。

基於存在抉擇,我自願無後,並幸運地遇見同道而結為連理,至今三十三年始終如一。沒想到自己的無後主義如今竟然蔚為流行,而以「少子化」之名大行其道,且即將讓三分之一的大學關門。單身與否有時由不得人,因為可能想成家卻找不到適當的伴兒。然而一旦結伴,要不要生兒育女,在現今卻有著極大的自決權。受儒家影響的華人擔心「無後為大」,我卻自始至終以此為樂,甚至以之為榮,似乎早已註定要偏離儒家的主流路線。步上教育事業後,我從生死學、生命教育向殯葬教育行去,首先就面臨儒家根深柢固的「慎終追遠」教訓,應否與時俱進的難題,從而下工夫著書立說,共撰成四種殯葬學專著,配合甚有遠見的國家政策,積極推廣環保自然葬。為躬行實踐,我將繼父與母親分別樹葬與海葬,既了遂他們的心願,也令我真正臻於性靈開顯的境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