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士與儒:國語與國文




【生死義理 3448

不可否認的,儒家傳統思想在我們這一輩人身上,可說已成為根深柢固、潛移默化的價值觀。我對此一事實既不傾向排斥,也不欣然接受,存而不論而已。畢竟時代大不同了,當全球化步入後現代甚至後後現代之際,儒家思想在我們生存的海島上早已不再定於一尊,但其深遠影響卻仍不宜忽視。持平的作法是將其納入多元價值系統中予以定位,大智教化的作法是倡行「後現代儒道家」,用以呼應「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或「天然論義理學」的教化意理。「後現代儒道家」的理念與實踐,秉持「東西兼治、三家會通」的原則兼容並蓄,無所偏廢。就我而言,還是得從根本談起,也就是自幼以來所受的文化薰陶。回想小時候的生活教養和心智啟蒙,多半不脫儒家那一套。文化在儒家看來即是「人文化成」,放在所傳授的學科中,主要為國語和國文。

我們那代人小學時念的是國語,中學以後學的是國文,其內容都是中國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不像現在另有臺語及臺文之分。從小到大我都不曾懷疑自己是中國人,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這點在臺灣卻越發成為問題。往深處看,國祚紀元、國族認同、漢賊不兩立這些分判,多少跟儒家傳統思想有所淵源,因為儒家相當看重「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其實「民族國家」概念的興起,乃是西方十九世紀以降的事情;而當我們的政治體制全盤西化後,很自然地衍生出相應的政治訴求。國族認同主要靠教育,過去的國語和國文把我們教成中國人,但今後的情況為何實未可知。尤其當蔡英文總統肯認年輕人為「天然獨」,若於此基礎上強化在地意識,一度正宗的國語國文,或將轉化為外國語文也說不定。

不過我並不樂見此事發生,畢竟語文代表文明文化的傳承;何況美國獨立二百四十年至今,也未見揚棄英語英文之舉。再說臺灣乃是正體中文之鄉,更是中華文化得以自由揮灑之所在。我們無需像對岸提倡「復興中國夢」,就能擁抱一切傳統,亦得以不受意識型態羈絆而大步走向未來;此乃全體華人之幸,實不必劃地自限、捨本逐末。今日臺灣最大特色便是民主自由與多元包容,若能循著民主自由機制去擴充修正語文教育內容,使之更為多元包容,倒也不失可行途徑。反觀我的本國語文教育雖未見多元,卻仍有其景深貫穿其中而影響至今,使我成為一個勤於筆耕的文人。再說我剛出道當老師時,教的正是國文課;時間雖僅有一年兩學期,地點是在軍校當文史教官,教一群相當於高職生的士官班小伙子,卻是此生一段難忘的快樂時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