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性與靈:性 愛




【生死義理 2848

說到人生奧義,我就想起老蔣總統的名句:「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當年這可是許多機關學校禮堂上的對聯呢!我在年輕時對這兩句話一知半解,卻直覺認其博大精深;直到步入民主多元時期,發現反威權人士對之嗤之以鼻,竟感驚置不已。記得有人嘲笑上聯所言就是赤裸裸的傳宗接代,但我思索再三,始終不認為有何不妥。用科學的觀點看,任何物種為了繁衍後代,個體就必須努力複製自己;複製即意指生殖。還記得叔本華的生殖意志嗎?它可是意志主義哲學家思想的中心,甚至啟發了佛洛伊德醫師獨特的診療方法,不可謂不重要。佛洛伊德早期用泛性論「力必多」原欲解釋一切,齊家治國平天下皆屬性愛的轉移或昇華;光是這一點,老總統的訓示也值得認真看待。

蔣介石年輕時做了不少荒唐事,後來帶兵打仗北伐成功成為一方之霸,娶了宋美齡之後夫唱婦隨一心為國事。晚年來臺崇拜王陽明,臺北才出現陽明山、陽明醫院及陽明大學。王陽明為明代心學之宗主,文治武功皆在行,死後入祠孔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蔣介石到老除了欣賞王陽明外還篤信基督,這些聖賢都以道德良心著稱,有著極高的倫理標準,所以儒者和基督徒都主張守貞,除夫妻敦倫以傳宗接代外,不應有太多性愛饜求。中國的貞節牌坊和美國清教徒身上的腥紅字,體現出此類道德要求。但是仔細深入認真觀察,怎麼這些要求僅針對女人而不及於男性呢?原來都是男人的私心和雙重標準作祟,女性主義者如是觀。其實問題就出在前述的社會結構,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性別宰制隨處可見,亟待一場性愛革命。

西方的性愛革命發生於一九六○、七○年代,在避孕藥發明的推波助瀾下,一時風起雲湧蔓延全球,至今未曾稍減,更藉著3C產業的流行無孔不入。但是冷靜地想,終極性愛若非稍縱即逝的高潮又當如何?但那只是「力必多」原欲的電化學效應,修養社會學嚮往的「愛與關懷」在何處?所以說當我們在談大智教化的認識論,以「性與靈」的關係為考察視角時,對於人「性」概念的光譜,有必要從最原初的「性愛」,一路延伸至最本真的「性靈」,方能面面俱顧,無所偏廢。與性愛革命同步的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十分強調女性的「意識覺醒」,不再扮演「第二性」的角色,或是配偶的「另一半」,而是獨立自主、無與倫比的「新女性」。至於受到女性主義啟蒙的「新男性」,則足以在革命之後建構出充滿愛與關懷的修養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