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性與靈:心 性




【生死義理 3048

說自然葬是人生最高境界之一並不為過,就大智教化「由死觀生」認識論而言,能夠將後事揮灑自如才是真性情。當傅偉勳初創生死學之際,他特別標榜「未知死,焉知生」,此即「由死觀生」的知行途徑。尤有甚者,傅老晚年更指出,生死學係由中國生命學與西方死亡學融會而成;死亡學採用科學認知方法,生命學則必須落實「心性體認本位」立場。心性之說亦可上溯至孟子,其謂盡心知性知天,人的本心本性遂與天道相呼應。生命學要以心性體認為基礎,表示生命教育及大智教化都不能紙上談兵空講大道理,而是要從日常生活體驗中去實踐人生。「由死觀生」認識論的體認,配合上「輕死重生」價值論的實踐,生死學與生命教育始能真正到位。總之,生死學是在學死生,著書以《學死生》為題,希望將我的愛智慧見推己及人,使之終生受用。

2016年是傅偉勳逝世二十週年,生死學則為其在世最後三年所創生推動,可惜壯志未酬,僅留下一些理念藍圖供後人發揮。我跟傅老係忘年之交,於其生前與之往還十載,承蒙其與當年南華校長龔鵬程的厚愛,邀請我加入生死所籌備團隊,竟意外在其去世後承擔首任所長職務,從此與生死學結下不解之緣。生死所創設兩年後,所上同仁又先後申請成立中華生死學會及中華殯葬教育學會;前者舉辦紀念傅老的學術研討會邀我為文,我乃立足於心性體認本位,撰成〈生死學之思:科學、人文與自然〉一文共襄盛舉。但我於生死所服務三年後另謀他棲進入教育所,努力耕耘更為寬廣的生命教育園地,並堅持「各自表述、各取所需」的原則立場自立門戶,與臺灣官方論述平行發展,並於近年擴充深化為大智教化。相信這些持續不懈的努力,可堪告慰老友在天之靈了。

臺灣官方生命教育主要落實於各級學校,對象多為未成年人;此一取代傳統德育的新興政策,擺脫掉威權時代的意識型態,走向強調體驗活動的柔性情意課程,頗受各宗教團體所喜愛,更樂於大力支持推廣。然而不可諱言的是,生命教育從省級至中央推行至今二十二載,2010年更成功列為高中正式課程,主導其事並撰寫高中課綱的學者專家,多具鮮明宗教背景。面對此現象我起初不以為然,及後則存而不論,並另闢蹊徑,朝向教師及成人生命教育發展,而於五年前凝聚為大智教化理念與實踐。大智教化是我的心性體認之所得,秉持「天然論義理學」意理,彰顯「後科學、非宗教、安生死」特質。簡言之,「大智教」即指我所提倡宣揚的「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人生信念;它雖非宗教信仰,卻完全具備相當的靈性高度與深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