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

自然主義:自然科學




【生死義理1348

「哲學」、「科學」、「形而上學」等辭彙,都是日本學者在明治維新之際,所引入的西學之漢字譯名。其中「科學」即指分科之學,以分門別類探索自然奧秘。「科學」的古希臘文本意為「真知」,係通過理性思辨所發現的普遍知識,以有別於見仁見智的個人「意見」。妙的是走到兩千多年後的今日,後現代觀點竟然推崇強調「局部知識」、「個人知識」,而把普遍共通的理性視為無物。我雖然深受後現代顛覆精神的啟發,卻憂心一失足便會走偏鋒,乃拈出「質疑主流,正視另類;肯定多元,尊重差異」為後現代主義的特質,而予批判地接納。後現代其實是一種時代精神,它被視之為「晚近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是資本主義高度發揮作用的結果。這無疑要靠先進的科學與技術方能達成,時下電腦、手機及其相關產品的瘋狂銷售便是明證。

後現代與現代既「歷時」又「共時」,與其說後現代為現代之後,不如說後現代是現代的變種,屬於另類的現代;但由於後現代不承認有主流和另類之分,因此二者仍糾纏不清。其實我們身處的乃是當代,它同時具有現代與後現代精神。而十九世紀以降的現代之所以為現代,科學昌明與技術發達功不可沒。從文明史來看,西洋文明在十七、八世紀經歷了一場「科學革命」,使得自然科學諸學科逐漸由哲學中脫離而自立門戶,最初的代表就是物理學。當時牛頓用他自己所發明的流數,亦即後來的微積分,去演算星體相對運動,從而以《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發展出古典力學。此書採用數學為工具與方法,迥異於哲學的邏輯與思辨,標幟出從自然哲學向自然科學的重大過渡。從此科學遂獨樹一幟,而與哲學漸行漸遠,終至分道揚鑣。

現今科學家拿到的最高學位通稱「哲學博士」,這或許是科學與哲學唯一的歷史性關聯。傳統的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及地質學,這些學科在十七至十九世紀間仍有相關自然哲學著作問世,如今恐已乏人問津了。當代科學大多自成一格,科學哲學只能站在外邊「後設」地討論科學知識;科學家對此既不在意更不注意,一心秉持「實事求是,無徵不信」的原則埋首作實驗。科學實驗不但有發現還有發明,有些發明大有實用價值,遂通過技術性生產為大眾所用。放眼看週遭,科技產品到處充斥,想完全擺脫幾乎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後現代的日常生活率皆為人工事物所包圍,已無純粹自然可言;我們只能想辦法御物而不御於物,與之和平共存,並伺機發現出困之路。改善之道不在外面而在裏面,反身而誠,無向外馳求之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