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自然主義:自然死




【生死義理1548

大智教化走「中華本土化」加「臺灣在地化」的應用哲學路線,採「六經註我」的體驗方式,開創情意面「生命的學問」,不糾纏於各家各派的思辨認知議論。因為我想強調「由死觀生」,從而力行「輕死重生」,其中的核心價值無不繫於每一個體的存在抉擇。在我看來,人生義理的關鍵議題就是好生好死、好死好生。人終不免一死,到終點時是非成敗轉頭空,怨尤無益,唯有釋然以對。前陣子讀到李開復所寫《我修的死亡學分》,其大陸版即以《向死而生》為標題。他是出生於臺灣的資訊業名人,現年五十五歲,曾任職蘋果和微軟,最高職位做到谷歌全球副總裁,擁有網路粉絲五千萬。五十二歲時罹患淋巴腺癌,與病魔對抗一年半載,總算暫時保住老命,從此大澈大悟,深覺人生不必如此拚搏,靜觀閒賞亦無妨。此即符應我於大智教化中所提倡的「中年中產中隱」生命情調。

中年約當四十至六十五歲,中產即非巨富與赤貧,至於中隱則意味在事業生涯中不忘留點時間給自己。「中年中產中隱」之道容後再論,眼前我關注的乃是如何好死善終。一般人較少注意自然死,反而會去討論安樂死;只要媒體報導有人久病不起、茍延殘喘的慘狀,就會激起一陣爭議。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臺灣至今仍保持一項世界紀錄,那便是植物人臥床時間;高中女生王曉民十七歲遇車禍昏迷,在床上足足躺了四十七載,2010年始離開人世。她的父母皆曾上書總統要求安樂死,無奈礙於法令只允許自然死,結果就這麼拖了大半輩子,只能以「折磨」和「折騰」來形容。這種自然死的精神,目前體現於2012年修訂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及2015年公布並於三年後實施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之中,但其前提多為預立指示以放棄治療。

人死不可怕,不死才可怕;長生不死或為人所祈願,但茍延殘喘絕非大家樂見。除有意或發生意外,死亡原本即屬自然事件;現今立法保障自然死,無非是因為相對於此的人力加工之作為無所不在,像各式各樣的急救措施,甚至導致病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困境。問題是以人工方式讓一名不可逆昏迷的患者長期活受罪,卻期待其只能自然死,不啻為對於「順其自然」本意的誤解,這時反不若通過一些人為造作去改善現狀來得恰當。大智教化主張「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是以「自然主義」為主詞、為核心,但也嘗試跟人文主義及後現代觀點對話,以尋求融通之道。理想上最好人人都能夠「無疾而終」地自然死,否則退一步以減輕病痛為主要關懷亦不為過。總之,科技當道下的「好死不如歹活」,其實可能陷阱重重,不能不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