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義理22∕48】
本節以「身與心」為題,分五小節多所發揮大智教化「由死觀生」認識論,同樣嘗試可見於後述「群與己」和「性與靈」二節。在有關身心的哲學問題方面,較笛卡兒二元論走得更遠的波普「三元世界觀」值得一提。他一反科學主義的「化約」傾向,逆向操作出多元論述,對於談生論死及了生脫死而言大有新意。「化約」意指科學探究的簡約化,以生物學為例,分子生物學便認為應該盡可能地用生物化學去解決所有生物學問題。記得當年修有機化學,教科書開宗明義一句話:「在分子層面,整個生物學就是化學。」令我印象深刻,而這正是化約觀點的極致。但問題並未到此為止,哲學界「維也納學圈」所持的邏輯實證論終極主張,乃是將化學化約至物理學,將物理學化約至數學,到頭來所有知識都採用嚴謹的人工化數學語言來表達。這就是一九三○年代「科學統一運動」重大訴求。
科學哲學對科學下指導棋大多光說不做,科學家有時聽了覺得有理卻光做不說,不過科學哲學最常還是作為哲學家的觀念及語言遊戲。「語言遊戲」之說來自維根斯坦,他的著作激勵了維也納學圈的組成,波普即屬於學圈的外圍人士,曾與之若即若離,後來則自立門戶獨樹一幟。其實波普跟學圈的往還互動,僅限於其早期著作,四十年後當其提出「三元世界觀」時,早已跟學圈及其後的分析哲學思想大相徑庭了。簡單地說,波普從常識實在論出發,在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上加碼,添增一項「人造的文化世界」。在英文中「文化」作為「農業」的字根,具有「耕耘」的意思,以示人力改造自然。中文「文化」則表示「人文化成」,同樣與自然相對。波普著有《自我及其頭腦》一書,主張以人心為主體,通過頭腦身體,創造出具體器物或抽象思想等文化產品。
波普的創意是明確提出文化產品獨立於身心之外,不但自成一格,還可以回頭影響人們身心。其意義或能類比於儒家的「三不朽」理想境界;有為者留下文化成果,雖死猶生,甚至永垂不朽。波普甚至想像即使人類滅絕,文化結晶依舊可為外星生物所解讀,這不啻哲學宇宙論的復興了。不過我在此要強調的乃是波普所楬櫫的「世界三」,足以突破人們對「人死如燈滅」的心理障礙,從而追求身心之外的突破創新之道。現世主義並無妨於個體追求精神不朽,開創有意義的「曾經活過」之記錄,人生便沒有留白,亦得以減少遺憾。尤有甚者,一旦走向文化創作,個體就要向群體靠攏,人心也必須接受社會的檢視;群己關係的分寸拿捏遂成為必須正視的問題,這其中還包括古代文人「仕與隱」的存在抉擇,此乃下節主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