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義理23∕48】
我生性孤僻,年輕時雖沒有反社會行為,卻表現得憤世嫉俗地抗拒,及長雖不免社會化媚俗一陣,老來又變得若即若離,而且有意地自我邊緣化,生怕被社會吞噬似地。當然我知道這是神經質作祟,越老越嚴重,但已能夠與之和平共存了;我指的是自己的完美化傾向,以及這個不完美的社會。已經不記得是小學抑或初中頭一回接觸到社會課,應該是小學吧!當年初小只有三門課:國語、算術、常識;後者如今叫生活課,但我還是覺得稱為常識較有感覺。初小以上常識課好像就變成社會科了,之後初中聯考還要考。我是老一輩的人,仍得考初中;當時尚沒有國中,結果靠著補習填鴨考取第一志願。但初中功課變差,結果高中考上偏遠學校,受不了奔波決定重考,次年總算考取三省中,主要靠社會科上榜。社會科即包括歷史、地理、公民三門課也。
社會科教的是有關社會之種種,但社會又是什麼?在中文裏「社」指社稷上的土地廟,「會」則代表聚集、會合;在神廟前集會以舉辦宗教性禮儀,是古代社會的典型形式。它主要表現為群體活動,因此當西方研究群體的學問傳入中國時,最初就被翻譯成「群學」,後來才改稱「社會學」。社會學為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所發明,時間在十九世紀前葉,當時自然科學方興未艾,他有意用物理學方法研究人群社會,遂率先提出「社會物理學」。無獨有偶,研究個體的心理學在十九世紀後葉由哲學獨立而出,最初也叫「心理物理學」。由此可見,以社會學開其端的社會科學知識,其實是模仿自然科學而生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三者,如今構成人類知識三大領域,我們從小學至大學所上的課程,即依此等領域分類。
社會科之中的歷史、地理,分別講授國家民族社會在時間與空間座標上的相關知識,但是公民呢?臺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小學生念「生活與倫理」,國中有「公民與道德」,上高中職則讀「公民」及「三民主義」。民主化風潮崛起,具有特定意識型態內容的「三民主義」遭到廢除,公民教育則被提倡,以利選賢與能;至於倫理道德之事,則歸個人修養工夫。換言之,公民課所講的就是一個人從獨善到兼濟的修為,是古代「三綱八目」教誨的現代實踐,而社會科則兼具德育、智育與群育之特質。然而從本世紀初開始,社會科裏面的歷史課就不斷出現爭議;有了臺灣史固然好,但中國史往那兒擱,卻隨著政黨輪替搖擺不定。難怪蔡英文樂見年輕人「天然獨」,而這一切莫不是通過教育所為,尤其是社會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