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人生美學

 


 

    我受神經質影響而生性鄙陋,舉止粗魯,一點也跟美感沾不上邊;事實上我除了愛看電影外,對其他形式藝術作品一概不察,所以沒什麼資格來談美。但是入老前這十年,我卻越發對人生美學感到嚮往,更覺得感同身受;與其說是談人生美學,不如開始過美感人生。根據我的粗略認識,美感體驗大致指向三方面:藝術美、人生美、自然美;一般人多以前者為度,我獨鍾情於後二者,尤其結合二者的自然人生美。「自然」有「大自然」和「自然而然」兩種解釋,大自然像藝術作品一樣,足以駐足欣賞,「萬物靜觀皆自得」;自然而然則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待人處事態度,真情流露,不事造作。但這種態度對我而言何其難!拘泥的個性就不允許我放開手做,而總是在過與不及中來回擺盪,以致蹉跎時日,一事無成。不過我始終認為人生本虛無,入老後一切歸零,也就沒啥好計較的。

 

    我曾經說過,自己活在世上就像叔本華一樣,不斷為個人存在找理由。從十五歲浮現懵懂意識開始,經過四十載的自我教化,於五十有五前後,看見大智大慧的光影在眼前若隱若現;又通過十年沉潛醞釀的歷程,終於在入老之際貞定了自家本事,此即我所楬櫫「六經註我」的「愛智慧見」。簡單地說,它就是一套足以自度的「安身立命、了生脫死」大智慧,用以善處生活行止,超越生死迷障。生活中有太多不確定性,讓人們疑惑擺盪,連聖人孔子都要到四十才「不惑」,何況凡夫俗子,像我就是在這十年間才算勉強開竅的。至於生死關卡,首先來自父母辭世,接著就是自己逐漸走向身心俱疲、力不從心的老化地步,此即生命之限度,或稱作「命」;孔子五十「知天命」,我又比他晚十年覺悟。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很慶幸自己有所得,乃為之記,以示有緣人。

 

    閱讀個人半世紀以來的「生命敘事」,我感到冥冥中有一股動力,把我推向愛智探問的哲學之路,一去數十載,靠著它安身立命,以成就今日之我,倒也甘之如飴。回想上大學之前的苦心焦思,甚至讓高中階段蹉跎兩年,終於做出自認妥當的存在抉擇,擇善固執去讀哲學系,一路竟讀成哲學教授,至今仍在母系授課,教「生死哲學」及「生命教育哲學」。我把這些課當「人生哲學」或「人生美學」來教,是想推動廣義的美育,用以涵蓋德育與群育。此一教育理念係受到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的影響,但是他心目中的美育乃指向藝術美,我則嚮往人生美。說得更準確些,是以「後現代儒道家」為依歸的「知識分子生活家」理想人格典範。之後將以「六經註我」之姿,次第介紹我心目中的八組先賢,一以貫之的正是道家式人生美感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