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成人生命教育

 


 

    作為中游應用學科的西方教育學,受惠於哲學中的倫理學與心理學,誕生在兩百多年前的德國;但是如今在華人社會所傳授的教育思潮與知識,則大多來自英美國家。由於西方式的現代教育體制已遍及全球,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應俱全,學生批量地入學和畢業,流程彷彿工廠生產線,教育成為製造業。它的優點是可以複製與普及,缺點則為培養出來的多為扁平化的人。制式教育有學習期限,臺灣通行的是六三三四制,六足歲入學,十六年後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在如今少子化情況下,高等教育已供過於求,幾乎人人有大學念。不少人踏入職場後便一輩子不再碰書本、不會進教室,憑著常識和經驗過日子,倒也扁平無礙。不過人生並不止是過日子,講究生活品質,或許能讓人更覺快樂幸福,也更有價值感。要達到此目的,「終身學習」理當受到重視。

 

    「終身學習」是相對晚近的說法,以前人們常講「活到老,學到老」,政府和民間也不斷推廣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注重自我導向學習,希望通過不拘形式的實務取向,以激發成人學習者的自動性與自我指引;當然其前提還是要能夠自動自發,誘因就顯得很重要。事實上一項很重要的誘因乃是「學到老,活到老」,畢竟在高速發展下的社會,缺乏新知不進則退,三C產品的使用便是一例;於是社區大學、樂齡大學等無不從善如流,教導中老年人如何使用電腦和手機。但這些都只是外在條件的改善,屬於與時俱進、更上層樓的努力;而站在生命教育立場看,除了生活技能的提昇外,內在素養的變化同樣重要與迫切。過去常聽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如今已有電子書可讀,但重點還是在於開卷方能獲益。作為結合德群美育的生命教育,的確需要專為成人打造一套可行方案。

 

    五十四歲以後我的生命情調起了重大變化,作為教師的職能從而受到影響,由知識技能傳授,逐漸走向智慧潛能開發;以講授「教育倫理學」推動教師生命教育,同時思索如何擴充至成人教育。這項努力一直到花甲耳順前後,方才出現較為明確的內涵與方向,那便是「大智教化」。2009年初我完成一篇論文〈智者逸人——成人生命教育的境界〉,提出以「知識分子生活家」的人生途徑,創造出「智者逸人」的生機與意境。現代人為官者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在各式各樣職場中謀生糊口;我鼓勵職場中人隨著年歲日長,漸層地調整參與社會的步調與範圍,逐漸轉化為「以隱逸精神生活為依歸的有智慧的人」。這是指向半百以後逐漸入老的成年人,採取「不積極作為」而非「積極不作為」的「中隱」之道,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與精力還給自己,真正落實「獨善其身」的修養工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