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陶淵明

 


 

    我把「大智教化」定位為「成人生命教育」,通過個人的體證工夫,將之建構為一套自度度人「安身立命、了生脫死」的生命學問。其中隨緣「教化」乃相對於制式「教育」而言,強調反身而誠、自我貞定的工夫,不假外求。至於「大智」 則代表生命學問裏的大智大慧,其核心理念為「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屬於人生哲學信念,而非宗教或民俗信仰。此一信念將某些中西思想家的睿智融匯貫通,以「六經註我」之姿,打造出「大智教化」的具體內涵。我所尚友古人的思想家,在西方有叔本華、齊克果、尼采、佛洛伊德、海德格、波普、沙特及莫諾,在中國則為莊子、七賢、陶潛、樂天、蘇軾、唐寅、三袁和語堂;另有羅蒂及傅老可歸晚近人物。他們之中除齊克果與林語堂為基督徒外,其餘都擁抱現世主義,「向死而生、由死觀生、輕死重生」,活出真正的自己。

 

    在這一群「精神導師」中,最感到親切近人的,就是我的小老鄉九江人陶淵明;他的一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為大智教化「了生脫死」哲理,寫下了最妥貼的註腳;至於「安身立命」之所繫,則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之句,作出了最傳神的教誨。放在今日現實處境來考量,他的生死豁達足以效法;「應盡便須盡」正是自然死及安樂死的基本訴求,苟延殘喘實無必要。生死問題向陶潛請益沒有懸念,生活問題則必須考慮時空脈絡因素,「看情況」而定。他所處的晉宋之交政治極不安定,三出三處容或身不由己,小隱雖得田園之樂,卻可能落得食不果腹,何況還有五個孩子要養。後人在羨慕他反璞歸真之餘,有必要考慮其他可行之計。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當我們讀到不朽詩人寫下「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的自況,雖然感慨良多,肯定不會羨慕,更不用提效法;畢竟此一時、彼一時也。陶潛所處時期為古代,不入朝為官就得自食其力;此乃受社會結構所制約,實無可奈何。現今則屬後現代,在「晚近資本主義文化邏輯」支配下的後現代處境,允許人們「質疑主流,正視另類;肯定多元,尊重差異」,加上各類職場生涯令人衣食無缺,至少過上小資生活不成問題。兩相對照之下,大可不必委曲求全。不過話說回來,是非成敗轉頭空,陶淵明在〈自祭文〉中所體悟的「廓兮已滅,慨焉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可是為後世「環保自然葬」的嚆矢,也為「輕死重生」的大智大慧平添一段佳話。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大智教化

 


 

    「仕與隱」或「兼濟與獨善」的抉擇,始終為古人所面臨如何「安身立命」的重大課題。問題是在帝制政體下的農業社會,只有官場沒有職場,一旦不做官就得回家躬耕自給,陶淵明便是一例。比較有點規模的商業活動,要到宋代以後才開始,但為官者通常身不由己,只見謫貶難以退隱,蘇東坡又是另一例。而折衷方案卻來自前代詩人白居易,他的「中隱」之道,巧妙地為後人提供了一條可行途徑:官照樣做,生活情趣也盡量發揮。這種機會當然可遇不可求。唐代尚有閒官可做,至明代高壓統治,當官就像袁宏道苦不堪言,但畢竟辭官七次仍得全身而退;至於唐伯虎也還能夠煮字療飢、鬻文維生,因為那已是商業發達的時代,「中產階級」於焉形成。「中產中年中隱」是我為今人所提供的一道處世良方,其前提不是打混式的「積極不作為」,而屬獨善式的「不積極作為」。

 

    「中隱」之道的實踐,當然需要一定的配套條件;像中產生活的無所匱乏便很重要,且年近中老方足以如此要求。這雖然是從我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而成,卻能夠放大成一套職場生涯的理想參照;其背景則是「人之存在」的實相,亦即齊克果所發現的「存在」奧義:「『個體』在『時間』之流中,不斷『變化』而趨於『死亡』。」此乃你我他每個人一生經歷之總和,從佛學觀點看,「生老病死」就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既然是非成敗轉頭空,「由死觀生」之下理當自我覺醒,越老越應該多把時間留給自己。不過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行從事人生「典範轉移」,於廣大華人便是將生活態度從儒家轉向道家、將群體「善」調整至個體「美」。其最深層的思想根源,實來自道家楊朱的「為我」哲學;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指出,楊朱認為生命最要緊,一切皆為「養生」與「養身」。

 

    對自己「愛生惜福」其實無可厚非,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過「為我」思想要能落實相當不容易,一不慎便可能走偏鋒。它的核心價值乃是「隱逸」,屬於中國傳統文人特有的「避世」人生態度,連積極「入世」的孔子,都曾興起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感謂。避世是道家思想的主調,在現實中越來越難以單獨實踐,必須跟儒家搭配思考,融匯貫通而後行。「儒道融通」的前提是「儒陽道陰、儒顯道隱、儒表道裏」,儒家作為表象,道家才是核心。這或許跟時下流行的主流思想大異其趣,但正是因為「知其不可而為」,才有追求的需要。道家思想伴隨儒家生命情調長達兩千六百多年,《史記》記載孔子曾問學於老子;中華文化的兩大根源,自始至終相輔相成,為「大智教化」提供了堅實的理念基礎。通過「了生脫死」的考量,道家終於有可能蔚為核心價值。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係指魏晉交替時代聚集在河南地西北方一處竹林內談玄說理、飲酒作樂的七位名士,他們是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及王戎。七賢才氣縱橫、特立獨行,加上率直由真,跟當時政治上的高壓氛圍形成強烈對照,遂予後代文人極多好感與認同,從而被視為魏晉時期頗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當然七人年齡、出身、修養、志趣不盡相同,卻能聚集在一起論道談心,雖被史家評價為「豪尚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落世事」,卻能夠名垂千古,成為不朽人物,只因為有一項共通點,也就是嵇康所說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充分表現出任情與率性。七賢的故事後來因為《世說新語》栩栩如生的精彩描繪更加形象化,終於成為此後華人社會的集體記憶。如今無論政治風向如何轉變,高雄市長久以來就有一條「七賢路」,而與其他九條馬路並駕齊驅,絕非偶然。

 

    七賢既然傾向「越名教而任自然」,當然是遠儒家而親道家的;而竹林所反映出來的「寒風不變終身節」象徵意義,更強化了這群才子名士擇善固執的風骨。他們之中有人不事強權終遇害,有人戰戰兢兢過餘生,有人官運亨通得幸福,有人混吃等死卻享天年;照說不盡符合儒家的風骨,倘若以道家視之便無所窒礙了。因為他們即使入朝為官,亦以道家風骨自持,終能絕處逢生。這種有所堅持又能夠務實的處世態度,在後人白居易那裏得到了發揚光大,那便是「中隱」之道。中隱亦官亦隱,明哲保身;嵇康卻不願同流合污而「小隱隱山林」,但名士風流太高調反而招忌,不免惹禍上身。七賢之中講才情當以嵇康為上,而論學養又以阮籍為高;此外好飲善酒也是群體特色,其中劉伶更以一篇〈酒德頌〉流傳百世,至今大陸上仍有「劉伶酒」以招徠酒客。

 

    究竟「竹林七賢」能帶給「大智教化」何種啟示?我想「越名教而任自然」最具吸引力。大智教化雖主張「儒道融通」,但明確界定「儒陽道陰、儒顯道隱、儒表道裏」,道家思想才是核心價值,儒家則居於外核,此即「人文自然主義」之真諦。阮籍有言:「天地生於自然,萬物生於天地。自然者無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內,故萬物生焉。當其無外,誰謂異乎?當其有內,誰謂殊乎?」這是一種「自然一體」、「萬物一體」的思想,無疑源自莊子。進一步看,自然在此就代表生命的本性與真情,非但不應壓抑,更要因勢利導。嵇康指出:「六經以抑引為主,人心以從欲為歡。抑引則違其願,從欲則得自然。然則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經;全性之本,不須犯情之禮律。」此處「六經」代表儒家之名教,千百年來壓抑文人要「我註六經」,如今是到臨該以「六經註我」的時候了。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成人生命教育

 


 

    作為中游應用學科的西方教育學,受惠於哲學中的倫理學與心理學,誕生在兩百多年前的德國;但是如今在華人社會所傳授的教育思潮與知識,則大多來自英美國家。由於西方式的現代教育體制已遍及全球,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應俱全,學生批量地入學和畢業,流程彷彿工廠生產線,教育成為製造業。它的優點是可以複製與普及,缺點則為培養出來的多為扁平化的人。制式教育有學習期限,臺灣通行的是六三三四制,六足歲入學,十六年後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在如今少子化情況下,高等教育已供過於求,幾乎人人有大學念。不少人踏入職場後便一輩子不再碰書本、不會進教室,憑著常識和經驗過日子,倒也扁平無礙。不過人生並不止是過日子,講究生活品質,或許能讓人更覺快樂幸福,也更有價值感。要達到此目的,「終身學習」理當受到重視。

 

    「終身學習」是相對晚近的說法,以前人們常講「活到老,學到老」,政府和民間也不斷推廣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注重自我導向學習,希望通過不拘形式的實務取向,以激發成人學習者的自動性與自我指引;當然其前提還是要能夠自動自發,誘因就顯得很重要。事實上一項很重要的誘因乃是「學到老,活到老」,畢竟在高速發展下的社會,缺乏新知不進則退,三C產品的使用便是一例;於是社區大學、樂齡大學等無不從善如流,教導中老年人如何使用電腦和手機。但這些都只是外在條件的改善,屬於與時俱進、更上層樓的努力;而站在生命教育立場看,除了生活技能的提昇外,內在素養的變化同樣重要與迫切。過去常聽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如今已有電子書可讀,但重點還是在於開卷方能獲益。作為結合德群美育的生命教育,的確需要專為成人打造一套可行方案。

 

    五十四歲以後我的生命情調起了重大變化,作為教師的職能從而受到影響,由知識技能傳授,逐漸走向智慧潛能開發;以講授「教育倫理學」推動教師生命教育,同時思索如何擴充至成人教育。這項努力一直到花甲耳順前後,方才出現較為明確的內涵與方向,那便是「大智教化」。2009年初我完成一篇論文〈智者逸人——成人生命教育的境界〉,提出以「知識分子生活家」的人生途徑,創造出「智者逸人」的生機與意境。現代人為官者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在各式各樣職場中謀生糊口;我鼓勵職場中人隨著年歲日長,漸層地調整參與社會的步調與範圍,逐漸轉化為「以隱逸精神生活為依歸的有智慧的人」。這是指向半百以後逐漸入老的成年人,採取「不積極作為」而非「積極不作為」的「中隱」之道,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與精力還給自己,真正落實「獨善其身」的修養工夫。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莊 子

 

 

    有回我自發去一所國立大學旁聽學術研討會,主題為「莊子生死觀」;懷抱虛心受教,希望能夠從多篇論文的字裏行間,讀出足以了生脫死的大智大慧,便將不虛此行。結果一個上午下來我迷惘了,學者們的引經據典、咬文嚼字,希望「論證」莊子對生死的觀解,我想他老先生如果在世,聽來也許會自嘆不如,甘拜下風。不是對於學者專家的不敬,我當然知道這是學術圈內的遊戲規則;但是我仍不免懷疑,像莊子或齊克果的感性的書寫風格,肯定拿不到博士,然而支解研究他們的文字,卻足以學位到手。面對此般弔詭多年後,我突然領悟「六經註我」的可能。其實我早就不自覺地走上這條路;我欣賞詩意,卻走向科學,就是認為前者「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但可以通過人生閱歷而反思體證。如今我揚起「安身立命、了生脫死」的大纛,接下去就請八組先賢為我齊擂戰鼓。

 

    聖人高不可攀,賢者才德可取;但我寧取美德而非道德,道貌岸然煞是可笑。這些先賢當中,有人重視生活的安身立命,有的對了生脫死獨具慧眼,後者第一人無疑就是莊子。傅偉勳將莊子封為「中國生死學的開創者」,是因為「生死觀與解脫觀在莊子的哲學佔有很重的份量」,也「祇有莊子,不但並談生死,更能直接凝視死亡,體驗死亡,把自己整個生命投入生死問題的實存主體性探索,藉以發現一條不依傍任何外力外物的大徹大悟、精神解脫之路。」莊子自己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以及「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這裏指的就是自然天機,於是我們可以相信,道家莊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自然主義者」;相對之下,儒家孔子所代表的則是「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

 

    傅偉勳明確指出:「儒家倡導世俗世間的人倫道德,道家強調世界一切的自然無為,兩者對於有關(創世、天啟、彼岸、鬼神,死後生命或靈魂之類)超自然或超越性的宗教問題無甚興趣,頂多存而不論而已。……佛教除外的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並不具有強烈的宗教超越性這個事實,在儒道二家的生死觀有其格外明顯的反映。」前輩傅老這席話,充分為我所提倡的「大智教化」核心價值做出最佳註腳,那便是非宗教的「現世主義」。我認為生死學有三問:「我從那裏來?我往那裏去?活在當下如何安身立命、了生脫死?」任何宗教系統都嘗試回答前兩問,但答案只對自己的信眾有意義;像「往生」一辭僅適用於佛教,基督徒相信的則是「永生」。既然眾說紛紜,還不如好好活在當下,莫想生前死後之事。「現世主義」絕非劃地自限,而屬自知之明。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教育倫理學

 


 

    2009年暑假,我卸下了銘傳社科院院長的職務,憑著學術著作加行政工作的積分,意外申請到一整年休假研究的機會,前往大陸進行訪問及自學。這種模仿美國大學的制度,主要是讓教師有機會暫時擱下教學或行政負擔,全心全力作研究;它原係專為正教授而設,其實副教授以下更需要休假研究以利升等。此於公立學校行之有年,私校一般難以全面落實;銘傳當時正面臨高教評鑑大關,各種應有制度一次到位,我專職院長及獲准休假,似乎皆拜評鑑之賜。而休假考其源頭,更可上溯至猶太教教誨,為妥善運用農地,乃有耕作七年休耕一年之舉。次年我銷假返校,無官一身輕,但必須恢復陽春教授上課時數;為展現研究成果並突破創新,遂決定另外開授新課,在所上課程架構中,挑了一門從未開過的「教育倫理學研究」,而於第二學期列入課表,予我新的揮灑空間。

 

    為此我上網去查閱,發現大多數教育所皆未設此課,唯有臺師大規劃為博士班課程,屬於「教育哲學研究」的進階與深化,伴隨的尚有教育形上學及教育知識論。形上學、知識論和倫理學乃是哲學的核心分支學科,師大有很堅強的師資陣容,以及很深厚的研究旨趣,才會開設如此理論性課程;銘傳教育所走應用路線,又只有我一個教育圈外的哲學教師,講倫理學絕不能閉門造車,更必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為吸引研究生選修此課,我靈機一動,將之設計為「生命教育研究」的配套科目,彼此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但二者皆可單獨選修。我所構想的原則是,生命課講學生生命教育,指引在職及未來的教師,去中小學推動生命教育;倫理課學教師生命教育,讓老師或準老師反身而誠,從事自我生命教育。事實上教育倫理學的先驅乃是杜威,他的倫理著作較哲學專書更早問世。

 

    考其歷史,現代教育學誕生於十九世紀之初,赫爾巴特主張以倫理學為教育活動提供宗旨,其中就包括規範教師於教學時有為有守的「師德學」;無獨有偶,同樣出現於十九世紀初期的「醫學倫理學」,同樣偏重「醫德學」。既然有此傳統,而今日臺灣生命教育的功能正朝向取代德育而設,官方生命教育的內容更以倫理教育為主;我將倫理課建構成生命課,乃有一定的合法性與正當性。為此我於結束休假返臺後的暑假,立即著手撰寫論文〈教育倫理學本土化重構〉,通過「西用中體」的理念立場,從對西方教育倫理文獻的檢視,一步步開創本土化論述,再據此樹立專業倫理與職業道德。我以外爍的「主體際溝通」教師倫理,以及內斂的「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美學,為專業教師的「群與己」做出如何安頓的建議。該論文於次年秋天在北京師範大學發表,與對岸專家互通有無。

 

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人生美學

 


 

    我受神經質影響而生性鄙陋,舉止粗魯,一點也跟美感沾不上邊;事實上我除了愛看電影外,對其他形式藝術作品一概不察,所以沒什麼資格來談美。但是入老前這十年,我卻越發對人生美學感到嚮往,更覺得感同身受;與其說是談人生美學,不如開始過美感人生。根據我的粗略認識,美感體驗大致指向三方面:藝術美、人生美、自然美;一般人多以前者為度,我獨鍾情於後二者,尤其結合二者的自然人生美。「自然」有「大自然」和「自然而然」兩種解釋,大自然像藝術作品一樣,足以駐足欣賞,「萬物靜觀皆自得」;自然而然則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待人處事態度,真情流露,不事造作。但這種態度對我而言何其難!拘泥的個性就不允許我放開手做,而總是在過與不及中來回擺盪,以致蹉跎時日,一事無成。不過我始終認為人生本虛無,入老後一切歸零,也就沒啥好計較的。

 

    我曾經說過,自己活在世上就像叔本華一樣,不斷為個人存在找理由。從十五歲浮現懵懂意識開始,經過四十載的自我教化,於五十有五前後,看見大智大慧的光影在眼前若隱若現;又通過十年沉潛醞釀的歷程,終於在入老之際貞定了自家本事,此即我所楬櫫「六經註我」的「愛智慧見」。簡單地說,它就是一套足以自度的「安身立命、了生脫死」大智慧,用以善處生活行止,超越生死迷障。生活中有太多不確定性,讓人們疑惑擺盪,連聖人孔子都要到四十才「不惑」,何況凡夫俗子,像我就是在這十年間才算勉強開竅的。至於生死關卡,首先來自父母辭世,接著就是自己逐漸走向身心俱疲、力不從心的老化地步,此即生命之限度,或稱作「命」;孔子五十「知天命」,我又比他晚十年覺悟。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很慶幸自己有所得,乃為之記,以示有緣人。

 

    閱讀個人半世紀以來的「生命敘事」,我感到冥冥中有一股動力,把我推向愛智探問的哲學之路,一去數十載,靠著它安身立命,以成就今日之我,倒也甘之如飴。回想上大學之前的苦心焦思,甚至讓高中階段蹉跎兩年,終於做出自認妥當的存在抉擇,擇善固執去讀哲學系,一路竟讀成哲學教授,至今仍在母系授課,教「生死哲學」及「生命教育哲學」。我把這些課當「人生哲學」或「人生美學」來教,是想推動廣義的美育,用以涵蓋德育與群育。此一教育理念係受到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一文的影響,但是他心目中的美育乃指向藝術美,我則嚮往人生美。說得更準確些,是以「後現代儒道家」為依歸的「知識分子生活家」理想人格典範。之後將以「六經註我」之姿,次第介紹我心目中的八組先賢,一以貫之的正是道家式人生美感體驗。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知識分子生活家

 


 

    為人師表三十八載,除了兼任行政工作偶覺身不由己外,大多數日子都過得相當閒適,這是我要向社會感恩的地方。這種感受,在社會學者葉啟政2007年退休感言〈臨別前的告白〉中,尋得十分準確的呼應:「作為大學教授,尤其,處理有關人文與社會現象的教授,過多的知識分子的期許,……容易冒失地扞格到『嚴守分際而不具煽動蠱惑作用』的基本倫理要求。……一個教員就是一個演員,……讓觀眾……感動一下而對生命有著進一步的憧憬、啟發與感應。……能夠以在大學教書與寫作做為一種職業,……讓我得以有機會細細而安心領略生命脈動的特殊際遇,也有了條件經營一種自己屬意的特殊生命態度與生命方式。……讓自己能夠享受過去之貴族才有的優閒生活,當然是一種殊遇。」葉啟政及其門生羅中峰,也算是我的靈性之友,讓我對安頓「群與己」有所領悟。

 

    我的天生自了漢心性,加上神經質人格,使我年輕時會對「別人」尤其是「社會」,保持若即若離的間距。沙特曾說「別人就是地獄」,我雖無有如此恐怖,卻總覺得面對陌生「他者」的不自在,偏偏後來走向站上講臺作育英才的生涯道路。奇妙的是,長期傳道授業下來,竟然逐漸療癒了我的隱疾;近年甚至因為悟出「大智教化」之奧義,更急切「好為人師」以宣揚其真諦。而我所醞釀多年的教化內容,有一部分正是探討如何拿捏「群與己」的分寸,以利「安身立命、了生脫死」。社會學舊稱群學,與心理學及人類學相伴,構成「行為科學」。社會體現人群關係,心理反映自我觀照;如今個人已難以完全脫離社會,卻可以自覺不被社會所異化及吞噬。作為教師,我選擇的社會角色乃是「知識分子生活家」,類似葉啟政所言;而其理念支撐則為「後現代儒道家」。

 

    我雖然是純種愛智生徒和教師,受的專門訓練實偏向西方科學哲學;半百之後反身而誠,有意向中土文化補課,多所涉獵卻是中國文學而非哲學。我的中哲程度始終停留在拿博士以前修課的基本素養,沒有進一步深造,因此即使談到儒家道家,也不具備相關的學術旨趣,頂多反映出自己對傳統「生命學問」的嚮往。眼前所言「後現代儒道家」,與其說是一套嚴謹論證的哲理思想,不如視為可以實踐的生活態度;在我看來,討論學理不妨稱作「儒道學」。至於「後現代」表述,也不過在於彰顯它那「海闊天空」的時代精神。我自許的「後現代儒道家」乃屬常識之見,主要是為推廣一種「知識分子生活家」的社會角色及生活。這對各級教師最為適用,因此我將之建構為「教育倫理學」核心論述;後來則更進一步擴充為「成人生命教育」的基本訴求。

 

2021年3月1日 星期一

文學與哲學

 


 

    活至六十有八,入老三載,反身而誠,回顧一路行來的時代與社會角色,可以坦然自我定位為一個「中國傳統文人」。過去十餘年間,我不斷朝中華文化認同回歸,甚至因緣際會當上國學院院長,但是我心知肚明不是那塊料。因為我是搞西學出身,中學膚淺得很,幾乎沒有任何底子,不過還是自許「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嚮往古代文人的「審美生活方式」,從五十四歲開始,在生活出現兩大變故的情況下,逐漸走向尚友古人的道路,從而做出重大「生命情調的抉擇」,由哲學走向文學。那年先是奉派接任高階主管,為高教評鑑打拼了一年半載;再則遭逢繼父辭世,由是接手贍養老母。然而就在動盪不安之際,我意外讀到由社會學者羅中峰寫的《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就像當年邂逅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一般,予我極大醍醐灌頂的清涼效果。

 

    我雖然從頭到尾讀哲學,進的卻是文學院,拿到的三個學位分別為文學士、文學碩士、文學博士;換句話說,我是個不折不扣的文人。但是根據我的理解,此處所指「文學」,恐怕跟人們想像的大異其趣。大家心目中的文學應屬文藝或藝文,而此處所指其實是更大範圍的「人文化成」,包括受到傳統文化薰習的審美生活方式。它們通常是由古代文人行止及其作品所彰顯,代表著一套獨特的人生美學,如今我將之視為「大智教化」的核心價值。經歷過去三十多年的知識旅行和生命探問,若將自己的哲思心得,總結成波普式的「主義」表述,可稱之為「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它蘊涵著「儒道融通」的人生哲理,不斷被一群相仿類型的古典文人,在其作品中揮灑流露。此般作品在我看來有三位文人最具代表性,他們是陶淵明、白居易和蘇東坡,居後者皆對前人景仰有加。

 

    我自忖近十餘年讀的文學書比哲學書多得多,但是所受的哲學訓練畢竟根深柢固,唯一有所轉化的作為,是我越發喜歡寫哲理小品,而非學術論文。然而我的哲思靈性無時不在作祟,因此小品寫起來仍不脫文以載道,總覺得剪不斷理還亂。後來讀到大陸學者喻大翔寫的《現代中文散文十五講》,將我這種書寫稱之為「學者散文」、「學者隨筆」、「學者雜文」,總之還是屬於文學創作,心裏遂覺得踏實些。我曾經因為有人批評我的文以載道太矯情而感到受挫,後來轉念一想,人各有志,話不投機半句多,道不同大可不必為謀;只要能夠我手寫我心,盡量放手順心去寫,不亦快哉!回想早年受到存在主義文學作品影響,發心要念哲學;半個世紀過去了,苦悶少年已成閒適老年,我到底有沒有長進,其實已不重要。如今重要的是什麼?留得青山在,行大智教化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