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老病學 09




社會面向:生 

    「生涯」一辭出自莊子「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如今多指個人事業發展。觀察兩岸四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事業發展大致在打造安定中求進步的中產生活。這種生活型態深植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中,以職場生涯及消費能力體現個人與家庭的生活水準,包括養老給付。臺灣前陣為了年金改革鬧得沸沸揚揚,上街頭抗議的人雖然主要為軍公教,但此一族群仍歸於廣義領固定薪資的上班族,其生涯期望與民間受薪階層大同小異。以教師為例,作育英才被視為崇高行業,似乎不宜錙銖必較,但問問那個老師樂於接受從「七五制」改為「八五制」而延長任教?老師也是組織員工,同樣追求體制內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國外的情形也類似,法國為了延後屆齡退休,引起全國性抗爭持續不斷。到底各地上班族及勞工在爭取什麼?說穿了就是希望進入中老年能夠無後顧之憂,以免成為「下流老人」。此一說法來自日本,意指老後生活品質由中產向下沉淪而接近貧窮,原因是固定年金的縮水。老病學雖然跟生死學一樣歸於應用哲學探討,但是老病學的現實性更強烈;也就是說它必須扣緊每一個體所依存的社會背景而考慮,不能掛空地談。一旦要反映社會面向的現實性就離不開錢,連對岸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目標,都是希望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現今大陸有四億多中產階級,雖然僅佔總人口三分之一,卻是全球最大的一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